第六十三章 耕者有其田的试点(一)

加入书签


    吴孟明笑道:“本官倒是愿意做个中人,正好有人愿意买点地。”&1t;/p>

    那人立即反问道:“现在种地没有什么赚头,他为什么不去做水泥生意呢?”&1t;/p>

    吴孟明不好意思地一笑道:“是位宫里的公公,得了些钱,不敢露富,所以只能在这乡下地方买点田地。不管怎么样,总比埋在猪圈里要好一些吧。”&1t;/p>

    众人这才释疑,既然是宫里的公公,那钱来路可能就不大正,当然不敢去开厂弄得尽人皆知。在乡下买些田地,也是个生钱的买卖,虽然慢了一些。&1t;/p>

    吴孟明道:“水泥作用大,需求量更大,从京城到山海关要修铁路,还要修官道,总不能从京城里运水泥到这里,所以就是在卢龙开上十个水泥厂也是不够用的。各位可想好了,过了这个村可就没有那个店了。”&1t;/p>

    又有人问道:“大人,那今年的收成眼看着就没了,公公还愿意买地吗?”&1t;/p>

    吴孟明自然明白他的意思:“公公说了,可以按天启三年正产量的五倍来购买田地。”&1t;/p>

    明朝的土地价格简单地说是先升后降的,洪武年间田地一亩一两银即可,后来逐渐上涨,最高达到一亩四十多两。后来又下降,而现在的市价大约是二到三两。如果按天启三年正产量计算的话,一般的田可以达到十块钱一亩。这已经远远过了市价。&1t;/p>

    吴孟明又笑道:“公公自然是不知道田价的,所以我说是多少就是多少。”&1t;/p>

    众人大喜,不过心里也明白,卖了田地是要给指挥同知大人一些过手费的。于是有人就试探道:“不知大人认为实价应该是多少?”&1t;/p>

    吴孟明笑道:“我想**块钱应该差不多了吧,取个中间数就行了。”&1t;/p>

    虽然吴孟明开口就要了一块五,但想到市价,大家心里还是火热。八块五的地价,只怕真的现在不容易遇到了。&1t;/p>

    又有人道:“我们自己当然也要留一些田地,田地不能尽卖,这样就会有些地没办法连起来,这样公公会不会觉得不方便呢?”&1t;/p>

    吴孟明皱着眉头想了一下道:“公公又不会自己种,他只要看田契就行了,管它是连着的还是分开的。”&1t;/p>

    而有人终于现了问题:“大人,公公买了田,到哪里找人去种呢?佃户都去了矿上?”&1t;/p>

    吴孟明笑道:“你们只知道北方地广人稀,地都没人种,可知道南方现在是人多地少,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地可种。公公从南方迁人过来帮他种地,还不是小事一桩。”&1t;/p>

    众人知道自己比不过公公,没办法从南方迁人来种地,心里谩骂了一会,又有占了公公便宜的小得意。大家要回去和家里商量,和吴孟明约好,明天一起来出契。&1t;/p>

    吴孟明等大家都散了后,来到后衙客房中,杨涟正在和县令下棋,见他进来问道:“吴同知,办得如何了?”&1t;/p>

    吴孟明躬身道:“一切不出钦差大人所料,他们果然想要卖地经营水泥生意。小的答应他们地价是八块五。”&1t;/p>

    杨涟摇摇头道:“这是皇上圣明,不是我的主意。”&1t;/p>

    县令有些担心地问道:“水泥真的那么好赚钱吗,他们到时亏了只怕要怪朝廷骗他们。”&1t;/p>

    杨涟笑道:“做生意谁能保证一定赚钱,不过水泥这东西,只要他们不走歪门邪道,倒确实是可以赚钱的,今年京城的水泥厂已经赚了八十多万块钱了,这还是扣除了税钱后的纯利。你们这里山上的石头比较适合开办水泥厂,这是研究院的学生的报告。再说,八块五的地价,可比现在的市价要高得多呀。”&1t;/p>

    县令又问道:“皇上准备在全国都推行吗?那哪里来那么多钱买地?”&1t;/p>

    杨涟道:“皇上说这叫做试点,先试试看如何,全国都搞只怕有些不现实,南方和北方区别太大,皇上说不用急,找到方法后慢慢来吧。”&1t;/p>

    县令慨叹道:“耕者有其田,如果真的真做到这一点,我大明江山将万万年。三代之治亦不过如是。”&1t;/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