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课外小组-第2/3页

加入书签
    只不过,这种拼,在很多人看起来,也不过是体力活。但要说具体的桥段掌握数量,以及如何排列组合出足够多的变化,那顶尖的网文作者这方面的能力,可以说是完爆传统文学的作者的。传统文学作者的特长,在于挖掘深度,挖掘文字信息量,挖掘言外之意的更为特色的用法,以及开发新的叙事结构和模式等等。

    哪怕是这样,随着年轻一代作者逐渐进入职业写作领域,两者也就逐渐合流的趋势。传统文学的作者越来越重视作品的可读性和市场传播度,而在网文领域也有一些作者,笔调凝实洗练,结构张力十足,传达出来的思考深度也非常足够,甚至因为有足够的篇幅,真正具备了史诗的质调。

    当然,这种融合只是个趋势,表面上仍然是互相看不起的大节奏。

    但是,从写作者的角度,如果真的对作品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的确是能感知到许多的。文艺理论虽然是从作品中总结提取出来的,但反过来说,如果能够形成结果,用来指导写作也不是不行。但是,纯粹的文艺理论是做不到这点的,而是需要和写作实践结合紧密的文艺理论。

    这点,岳清言知道,不然他也不会一开始就等着去上金宸的课,而金宸也知道,不然也就不会让岳清言这么个作者,上课的时候补充他的想法。而这么两项一照应,双方都发现:唉?有门啊。这还真是能搞出点花样来的。

    而对于学生们来说,他们的文艺理论课哪里能有作者来参与呢?上了中文系,基本都明白和当作家是没啥关系的,许多中文系出身的人一样写不通文章。但是,中文系里,毕竟是一帮深受文学熏陶,至少文学平均素养能过及格线的人。哪里都少不了还希望自己能够写写东西,说不定还能挣挣稿费的人。

    而人称那么个小问题,能够让岳清言说出这么番道理,尤其是最后岳清言说的“语素”,真正透露了他的学术水平恐怕真的不差。语素这种术语,也不是一般人能随口掰出来的。

    金宸知道班里同学肯定会有兴趣,连忙问道:“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问道:“那第二人称呢?第二人称怎么办?是不是不能用来写小说了?”

    岳清言有点头痛:“并不是,其实第二人称很好玩,但难度很高。我刚刚用第二人称写过一篇。金老师,我发给你,转给同学们看看可以吗?”

    金宸连连点头:“当然。”

    《你一生的故事》发到了班级群里。金宸也是第一次看这篇,读着读着,心里的感觉又不对了。之前看《断魂枪》和《红玫瑰与白玫瑰》,他已经够惊讶了。在这个年纪,能够熟练掌握民国时期的语言习惯,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但这个岳清言显然不止于此,他写的这个科幻小短篇,10000多字,真的是非常精致。而且,他用这个来当第二人称的范文,毫无问题。

    “第二人称的问题是:作者到底把自己放在哪里?文艺理论里应该有作者的后置的问题,他在角色之后,但在角色之后,在第二人称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第二人称是需要模拟读者进入故事的观察顺序的。这个就很尴尬了,因为角色不可能完全模拟语言来说整个故事,那也不是第二人称,而是对话体了。但要跟随着读者的顺序阐述故事,又要维持自己角色的视线,那就牵涉到这两者之间,必须要有一种特殊的联系。对自己说,这是个很好的办法,或者是作者后置的角色,是特殊存在,可以做到这种跟随。而自己对自己说,如果不是日记体,那这两个自己之间,还是要有特殊联系。《你一生的故事》其实就是讨巧了,因为随着整个故事的设计,我们发现这个我能够通过语言去驾驭过去、现在、未来……这样,人称问题才成立。或者说,如果用其他人称来写,这个故事的结构压根做不出来。”岳清言说:“或者,第二人称就是文本本身,这种叙述主要是用来加强内容呈现的,功能性不够。但读起来一定很带感。当然,难度是不会低的。”

    金宸笑着说:“听懂了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