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四二章 清江-第2/5页

加入书签
    面对如此局面,居于扬州的豪族崔氏主动表示愿意拿出巨量的粮食以平价出售,用意自然是为了救济百姓。此举自然是得到了百姓们的大为欢迎。从去年秋后开始,每隔两个月,崔家便从扬州调运好多船粮食来楚州。清江县也分到了三船。所以到了平价分粮食的日子,清江县的县令和官员衙役团练兵卒们都去东门码头协助分粮。故而其他几处城门因为人手所限便不开城门了。百姓们也都聚集到东门码头去按照户头买平价粮食。这位住在西边小村里的名叫赵六的百姓今日睡的迟了些,所以直到此时才抄北城小路往东门赶。

    “你说,这是扬州的崔家?哪个崔家?”王源问道。

    “崔家啊,这你都不知道?”赵六看着王源像是在看一个怪物。“谁不知道崔家?江南的大豪族?据说武帝时从清河搬来江南。家里良田万顷,家私亿万,富得流油。据说他们家和当今皇家都关系密切着呢。祖上有好几位公主嫁到崔家,还出了好多大官呢。”

    王源恍然,这个崔家正是五姓七族迁居南方的清河崔氏,正是秦国夫人口中所言的那个可称之为大唐第一豪族的崔家。没想到这崔家居然这么会来事,这时候粮价贵如金的时候,愿意拿出大批的粮食出来平价售出,这可不是一般的阔气。要知道这清江县只是个小县城,这里都能得到救济,更别提南方的大大小小的各处城池了,那该是多大的手笔。不过在王源看来,大豪族这么做自然是有他们的目的。花了钱得了人心,这恐怕才是他们此时站出来的原因。

    谈谈说说,大半个时辰后,两人突破蛛网般的阡陌小道上了一条大道。此时朝阳初升,前面的平畴之地一片雾气蒸腾,像是平地上起了一道白色的飘带一般。白色的雾气之中传来巨大的喧哗声,一波波的传了过来。

    “快到了,这位兄弟看你很着急进城的样子,你放我下马来,我自己推着车走吧。也不耽误你进城。前面便是运河边的码头了。不过你要是进城找人的话,恐怕还要先探听探听,现在城里的大部分人都在码头上领粮食,你进城了未必能找的见你要找的人。”赵六道。

    王源答应了,让赵六下了马,接下太平车给他,自己催马往前快跑。不久后,在越过一道小小的坡地之后,王源看到了在蒸腾的白雾之中显现出来的巨大而繁忙的。但见县城东门外一片巨大的开阔地上,无数的人头涌涌而动。无数的人在四处的走动。吵闹声、叫喊声、呵斥声、大笑声、骡马的嘶鸣声、车轮的吱呀声、孩童的啼哭声,就像一阵扑面而来的巨浪将王源包围。目光更远处,水汽蒸腾的宽阔河道上,高高耸立的船只的桅杆清晰可见,巨大的风帆在朝阳下翻着白色的光晕。码头上,来来往往如蚂蚁一般的民夫搬运着粮包一队队的从船头到码头穿梭着。

    此情此景,让王源大为赞叹。

    天分日夜,地分南北。自古以来,淮水是一道南北分界线。大唐也不例外。淮水横亘在黄河和长江之间,成为一条分界大唐南北的地域界限。自淮水往南,便可称之为南方富庶之地和商贾流通繁盛之所。原因很简单,淮水长江流域土地肥沃富庶,湖泊众多水网交织,比之路上交通而言,水路四通八达,绵密畅通,往来交互毫无障碍,这便是根本原因。

    在这个陆上交通颇受阻碍的年代,有无数的河流河网可以新船,这自然是极大的便利。而眼前的清江县,不过是淮水北岸的一处小小的县城而已,但从码头的规模和停泊的船只的密集程度来看,这里显然也是受惠者之一。这座县城中的大部分人的生活恐怕都仰仗着这座码头和这条途径的运河。

    虽然眼前的景象让人振奋,但王源却也有着深深的担忧。很显然,这里的人们并不知道灾难即将临近,叛军的船队就在距此一百多里的运河河道上,正在快速的迫近这里。

    王源无暇多想,策马冲下土坡直奔码头而去。抵达人群的外围时,胯下的神骏坐骑和马上人的英俊英武都引起了百姓们的注意。通体乌黑的骏马上坐着一名英俊不凡器宇轩昂的年轻人,这等人物在清江县城中还从未见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