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二章 帝心-第2/3页

加入书签
    玄宗的反应却很平静,花白的眉头有些微微皱起,但却并无发怒的迹象。半晌后轻声道:“看来你对李邕很是欣赏,这话我是第二次听人了,上一次如此话的人名叫孔璋,前年他已经在琼州病逝了。十几年前,李邕在陈州任上犯了事,孔璋写了一封奏折为他求情,的大意便是如此。你和孔璋倒是意见相同。”

    杨钊忙道:“陛下不要听王源胡,王源诗读的多了,加之入仕不久,很多东西看不明白,陛下不要怪他瞎。”

    玄宗皱眉道:“朕有怪他的意思么?朕当年便准了孔璋的奏折饶了李邕一次,便是认同他对李邕的评价,朕也一直认为李邕是个人才呢。”

    杨钊愕然,张口无语。

    “到诗,刚刚朕录了一首诗,王源,你精通诗,来瞧瞧这诗写的如何?”玄宗微笑道。

    高力士闻言伸手托起玄宗刚才写字的那张纸走上前来,拈着两角竖了起来,上面的墨迹已经干了。王源定睛看去,纸上写着一首律诗,字迹清秀端庄,自有一股气韵。

    汉家重东郡,宛彼白马津。

    黎庶既蕃殖,临之劳近臣。

    远别初首路,今行方及春。

    课成应第一,良牧尔当仁。

    王源细细的读了一遍这首诗,回味着诗中之意。玄宗微笑道:“此诗如何?”

    王源想了想道:“臣一直认为,好诗不在辞藻华美,而在意蕴情怀。此诗于言辞上只能算是中作,但写的情深意重语重心长,像是长辈的谆谆教导,又像是智者的循循善诱。更有拳拳爱惜殷殷期盼之情,从诗情上而言,可为佳作。”

    玄宗呵呵而笑道:“真的?你认为是佳作?”

    王源道:“臣一家之言虽无法服众,但臣认为这首诗是佳作。”

    玄宗掩饰不住的喜悦,问道:“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么?”

    王源摇头道:“臣不知。”

    “那是朕的旧作。”玄宗话语平淡,但掩饰不住一股得意之情。

    王源愣了愣,诧异道:“原来是陛下的诗作,臣该死,妄评陛下诗,不自量力,陛下恕罪。”

    玄宗哈哈笑道:“何罪之有?朕要你评价的,于你无干。而且你刚才的评价甚是中肯。你知道朕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么?”

    王源摇头道:“陛下明示。”

    玄宗微微一叹道:“此诗名为,正是当初李邕就任东郡太守的时候,朕送他的一首诗。”

    王源惊讶的张大嘴巴,愣愣看着玄宗。

    玄宗轻声道:“朕很早便对李邕很是看重,你方才这首诗语重心长殷殷期盼,那正是朕写给他这首诗的用意。朕希望他牧守东郡不要让朕失望。事实上李邕也没让朕失望。东郡在他治理下民生安定,本来盗匪丛生之地,也变的繁华富庶。后来朕又调任他去陈州,朕本以为他一样不会辜负朕的期望,但在陈州任上他被人举报挪用公钱。孔璋上书为他求情,愿意以身代死,朕赦免了他。你以为朕是被孔璋动了么?朕其实是对他抱有希望,这才赦免了他的死罪。”

    书房中的三人尽皆动容,这种事若非玄宗亲口出来,谁能知道真相?孔璋被世人誉为李邕的知己,上书为李邕代死,甚至因为此事被贬斥琼州老死天涯,已成佳话。但谁又知道,其实孔璋的求情根本不是玄宗宽恕李邕的理由。

    “李邕这次又辜负了朕的期待,朕固然不会饶了他。但朕心中依旧认为,李邕是个有本事的人。他治理的几任郡州之地都颇有政绩。朕刚才要你评价李邕,你的话可比有些人实诚多了。在你们觐见之前,有人也来觐见了,谈及李邕之死,朕听到的全是痛骂诋毁之言,朕不明白,人已死,为何还不能给予中肯之评?盖棺定论,必须公允,朕一向这么认为。若一恶盖全身,天下岂有好人?朕也犯过错误,做过错事,照着这样的想法,朕死后岂非全是恶评么?”

    高力士杨钊王源三人变色,不敢一句话,龙威震怒,非同可。

    玄宗吁了口气,缓缓平静下来,沉声道:“话回来,李邕确实是咎由自取,他不自爱,辜负朕的期待,他心里比谁都清楚。他不自杀而死,这一次朕也要他的命。王源,有人的死可疑,要朕查清楚你们在北海对李邕做了什么。朕本来有些疑惑,但朕听了你刚才的一番话之后,朕信你不会对李邕做什么手脚。你能直言相告,足见你心中无垢也算光明磊落。王源,替朕拟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