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绝地反击

加入书签


    处于万分悲痛之中的楚顷襄王终于下定决心再也不逃了,而且他也没办法再逃了,不远处已是楚国的国界,背后就是仅存的山河,除了背水一战,他也已经别无选择。

    他决心要和一路追击他的秦军在都梁此地决一死战。心里想着,大不了跟敌人拼一个你死我活,就像三闾大夫屈原一样以身殉国,壮烈牺牲,也好过以前像过街老鼠一样的东躲西藏。

    庄翠将军在经过慎重考虑再征得楚顷襄王的同意后,将决战的地点选在了此地的都梁山。

    都梁山位于现在的湖南省武冈市(古都梁)北郊离城区2.5公里处的今头堂和龙田两乡的交接处。此山并不是很高,但却特别适合军队在此地进行绝地反击。

    山的北边有许多宽敞而幽深的岩洞,可以供军队储藏粮草,也可以供士兵们吃饭、休息,晚上还可以让他们在洞内睡觉。

    洞口到山脊是一面坡度稍缓的土坡,军队进攻时可以就着山坡顺势而下,退缩时由于坡势较缓也不会让军士们感到特别地吃力。战士们既可以在山冈上建筑阵地居高临下地狙击敌人,也可以顺势俯冲打击敌军。

    山上有一条从一个岩洞中水流喷涌而出,其水深目不可测、在星罗密布的石柱和密密麻麻的丛林间蜿蜒盘旋的没底江。

    这条江在山上有一段比较宽缓,水流既清且浅,可以供士兵们取水饮用和做饭。

    这条没底江里长满了一种有着浓郁的兰香,爱国诗人屈原特别喜欢的,名叫都梁兰的兰草。

    山冈的其他三面都是巨石林立,陡峭险峻的悬崖,普通士兵不借助攀岩工具根本就攀爬不上去,那里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绝佳防守之地,敌人的大军根本难以靠近。

    尤其是山的西边,全是平滑如镜的绝壁,青灰色的崖壁下端交叉排列着由灰白色的巨形石头经过千百年风霜雨雪洗刷成的竖状物,就好像一把把直插云霄的利剑在构筑着天然的防御阵地,让敌军行进困难重重。

    庄翠将军具有非常不错的战略眼光,此地确实是身处绝境的楚军破釜沉舟进行绝地反击的不二之选。

    在决战前的几天里,钢刀宝剑已经被磨好,长枪战戟已经被擦亮,破损的盔甲已经完全缝补完毕,粮草也已经准备充足。

    当地的铁器铺还夜以继日地给楚军赶制了不少新的兵器和盔甲,当地的妇女们还连夜给楚军缝制了几面崭新的战旗。

    在都梁当地老百姓全心全意、倾其所有的帮助和补给下,楚军终于恢复了士气,将士们终于恢复了体力。

    阴魂不散、紧追不舍的秦军终于又跑过来了。

    庄翠将军决定趁秦军劳师袭远、长途跋涉,才刚刚将楚军松松垮垮地围在都梁山上,他们自己尚立足未稳,将士也没有经过休息而疲惫不堪而楚军已经在此休整多日,以逸待劳之际跟他们进行决战。

    他觉得此时的秦军已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总决战终于打响了,这天正好是三闾大夫屈原去世后的“头七”,巨大的棺木被抬到了都梁山高高的山坡上,长长的招魂幡随风飘扬,零乱的纸钱在天空漫天飞舞。

    天空灰蒙蒙的,雾霭沉沉,甚是压抑。

    都梁山上楚军盔甲鲜明,刀枪耀眼,队列整齐,士气鼎盛。

    每个士兵都打扮成为都梁此地戴孝的样子,头盔上都缠了一块白布,盔甲衣袖处系了一个白色的袖套。骑兵整齐地排列在前面,步兵整齐地排列在后面。

    军队两旁整齐排列的是这几天闻讯而来的好像是乡下贫苦农民组成的民军。

    那绵延不断的队伍排列得长长的,一眼望不到头。

    他们身着破旧的青灰色褴褛衣裳,每人头上也缠了一块白布,衣袖上也系了一个白色的袖套,手中拿着平时劳作时用的简陋的铁叉、锄头、扁担、木棒作为武器。

    从外表上看,比起那些正规的士兵,他们显得非常的简陋而寒酸,但是,他们此时却表现得跟正规的楚国士兵同样的沉稳而肃杀。

    他们赤裸的双脚稳稳地踏在泥地上,紧紧地抓住脚下沉默的大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