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收获-第2/5页

加入书签
 虽然安小菁新歌版权的事情,还没有彻底落地,自己的歌手约更是还看不到用150万就解决的希望,但是,从今天开始,徐正华就算是要开始筹备专辑了。

 大刘忙着逐一调试设备,管玉兰在沙发上坐下。

 徐正华则进到棚里,试了试里面的一架钢琴,把垂下来的话筒扯到身前固定住,尝试着唱几句,找找唱歌的感觉。

 原主之前接受过几期专业的声乐培训,但那只是基础而已。

 徐正华穿越过来之后,尽管一直都算挺忙,但他始终没忘的两件事就是,练琴,和练声——他有点瞧不上原主接受的那一套培训。

 因为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他觉得这个唱法,没有自己在脑海里听到的那些人唱的唱法牛逼——事实上是,虽然之前并不懂,可一旦用心去听、去钻研,他很快就发现,原来唱法也是在一直进步的。

 就另外那个时空的歌坛而言,2000年之前的歌手们的唱法,明显就不如2000年之后崛起的很多歌手的唱法更先进,共鸣更好。

 而即便是2000年之前出道的人,很多也都在逐渐进步,逐渐改善唱法。

 其实应该就是混声的技术越来越牛逼。

 比如林俊杰,就是个一出道就共鸣感极棒的例子。

 他在高音区的混声,尤其胸声那种饱满而又扎实的感觉,特别牛逼。

 再比如另外一个,孙楠,则是越唱越好的例子。

 他初期刚一出道,就以强大的共鸣和声音中高亮度的那一抹光辉感而著称,但即便是他,在2010年之后再唱歌,那种共鸣,也明显是更高级了。

 那当然要学习好的东西嘛!

 所以他最近几个月,一直都有在悄悄的练习。

 当然,培训时老师传授给的发声方法、呼吸法,依然是很好的基础就是了。

 钢琴声很快响起来,他弹得很认真。

 然后起唱。

 声音不大,用心很细腻。

 唱的是《江南》。

 计划会选用的一首歌。

 一首歌唱完,自我感觉还不错,当然,比原唱还差点儿。

 忽然大刘在外面敲玻璃,双手比划着示意,徐正华这才注意到,自己没带耳机,于是哈哈一笑,抓过大耳机带上。

 大刘走回去,也戴上耳机,按下通话键,“现在好了,能听到吧?”

 徐正华比了个大拇指。

 于是清清嗓子,冲外面比个手势,又把《江南》来了一遍。

 这一遍处理得有瑕疵,反倒不如上一次。

 但他依然停下,跑出去听回放。

 在监听级的耳机里听起来,瑕疵更明显。

 但一点都不意外,他给别人已经制作了四首歌了,经验丰富。

 “设备还行。”

 他摘下耳机笑着说。

 大刘说:“毕竟是行业六大呢,就算是小棚,设备都很牛。”

 又很认真地问:“正华,刚才这首就是你新歌吗?”

 “嗯,是其中之一,听着怎么样?”

 “感觉……很牛逼!中间的转音……很华丽的感觉!”

 “哈哈哈!”

 徐正华大笑几声,对他的评价不置可否,就又转身回去。

 貌似在这个时空,至少是在华语歌坛,还没有听说过所谓“R&B”的说法,漂亮国的工业并不差,人也不少,深肤色兄弟也很多,但是就在全世界的地位而言,却显然远不如另外那个时空。

 他们的音乐也远没有另外那个时空那么牛。

 黑人音乐里,真正在全世界有名的,是爵士乐。

 但老实讲,无所谓了。

 在这个时空,说不定“R&B”就不叫“R&B”了呢。

 而且即便完全不讨论所属风格,《江南》是一首好歌,是确定无疑的。

 当年初听《江南》的时候,徐正华是真的喜欢,后来却真的是听腻了。因为当初这首歌真的是太红太红太红了!

 红到满大街都是它。

 徐正华当初听它听腻到之后的好多年都压根儿不能听。

 但这个时候在另外一个时空,听到这个曲调从自己口中唱出来,却莫名有一种记忆重温的缱绻感觉。

 这种感觉让徐正华很喜欢。

 很快就认真工作起来。

 主要是借着这首歌,去寻找那种很棒的混声共鸣的感觉。

 大刘也工作的很认真。

 明显很珍惜这次机会。

 他算是自徐正华走进唱片这个行当以来,最用得上的一个人了,这家伙单说某一项,水平其实也有限,但架不住是个多面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