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 茨冈人(中)

加入书签


        茨冈民族是欧洲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原住印度北部,公元10世纪左右,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茨冈人的祖先离开印度故土,开始了流浪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足迹逐渐踏遍全欧洲。

        吉普赛人的外貌特点是:长脸有点方,脸形上宽下窄,下巴有点尖,长眉毛,眼睛大而长,很明亮,占据上半脸的大部分比例,鼻梁额外长、高和直,嘴巴有点宽,表情沉着神秘有些冷漠感。

        大多数吉普赛人讲吉普赛语(romany),一种与印度北部现代印欧语密切相关的语言;也讲各居住国的主要语言。

        在世界文坛中,有众多的作品塑造了茨冈人形象。这些作品中既有散文,也有诗歌,不仅体裁各不相同,还分属于不同的流派。

        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巴黎圣母院》里美丽的吉普赛女孩艾丝美拉达;比才的歌剧《卡门》;萨ls蒂的《流浪者之歌》;印度电影《大篷车》;墨西哥电影《叶塞尼亚》等。

        几百年来,国际民族学界热衷于研究浪迹天涯的吉卜赛人,特别是有关这个与众不同的民族的起源,迁徙路线更作为一种专门学问进行探讨。

        然而,对于吉卜赛人的发源地、迁徙时间、流浪路线等的研究,由于历史资料十分贫乏,各国学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往往沉溺在各种彼此争议的设想或口头传说上,而不是面对历史的现实。

        为了进一步论证吉卜赛人起源于印度,必须对这一古老民族的社会制度、文化和习俗进行研究。

        在古代的印度有一个分布很广,众所周知的民族--多姆族。在公元4世纪的时候,这个民族以及他们的古老文化和殊异的习俗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多姆族多是音乐爱好者和占卜者。

        多姆人为印度其他各族人所蔑视。他们没有固定的职业,除作为优伶走江湖之外,多被人雇佣从事较低贱的职业,如更夫、清道夫、刑场衙役、工匠等。尽管多姆人多才多艺,并善于维持生计,但当地各民族农民看不起他们,禁止与他们通婚。

        二战期间,希特勒曾把吉普赛人和犹太人一同关进集中营,遭受杀害的吉普赛人多达50万。

        多姆人约于公元1000年离开印度,经阿富汗、波斯、亚美尼亚、土耳其等地,到达欧洲。(至今仍有多姆人散居伊朗等地。)

        14世纪时多姆人已到达巴尔干半岛,16世纪时已遍布欧洲各地,包括苏格兰、瑞典等地。

        另有罗姆人经叙利亚到达北非,再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达西班牙。

        同时印度北部至今仍有和罗姆人相似的民族居住。

        罗姆人长途迁徙的原因至今仍是历史界之谜。有学者称,多姆人的祖先是低种姓的印度教徒,应征入雇佣兵军队后,升为刹帝利(即战士)种姓,同时被派往西面以抵制***教国家的扩张。

        另有学者称,***征服印度北部后,其俘虏沦为奴隶并发展出自身独特的文化,成为罗姆人的前身。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