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5 教学交流

加入书签


王齐有些失策,青春泉学院的机制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甚至有些超越时代的限制。

    学术交流不是把王齐几个丢图书馆就完了,还有一大堆讨论交流会。

    比如教学模式的参观和讨论。

    李想没有参与过魔法学院的教学工作,对整体运行机制不够了解,这个任务只能王齐自己来。

    两个学院的教学方式差距相当大。

    青春泉学院的安排,一年级全都是基本知识学习课程,二年级以后就几乎全都是实践课,老师在这之后负责魔法演示和答疑。

    “老师,为什么我的法师之手不能脱离身体拿稍微远点的东西?”“因为你们的精神力不够,需要更高的专注度才能完成这类动作,建议增加冥想时间。”

    类似的对话,显然不能作用到爱好各不相同的学生身上。

    为此,二年级之后的答疑课程分成了大课和小课。

    一个院系在每个年级会安排不同的“主要作业”,既一到两个目标魔法,这些作业对应的法术,每个月都有一上午时间在大课室做师生交流。

    小课则是针对作业之外的部分,它没有特定的课室和时间。

    范围缩小的某个年级的单一院系,加起来也就几十人,咒法系、塑能系、变化系会多一点,也只百来人,分配两到三名老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一个月里获得至少一次一对一解答的机会。

    另外,青春泉学院没有严格的毕业时间限制,只要有钱,可以做一辈子学生。

    这套体系给王齐的感觉,就是师徒制学院化了,实际还是以自修和一对一指导为主要学习途径。

    黑森林魔法学院的教学模式继承自魔法武器研究院,是一套以数学为驱动力的教学模型,试图让学生拥有自行还原法术模型的能力。

    这个还原能力,也是黑森林学院文献资料不全的体现,很多所谓魔法笔记、知识都缺斤短两的。

    魔法和数学有关联性,但没有一致性。

    比如A和B都学习【法师之手】,两者都无法直接感应到魔力粒子的前提下,A可以用观想模型“Δ”完成法术释放,B用“Δ”就完全行不通,可能要用“δ”来进行观想,两者都叫德尔塔,形式不同而已。

    黑森林学院的数学驱动力,目的是让学生们通过自我观察和计算,学会推导适合自己的法术模型。

    这样的学习过程会比传统学习方式多一点风险,施法事故率更高,但从终生学习的角度衡量,整体上利大于弊。

    在这套数学驱动力模式下,有个很关键的问题——解题正确率。

    没有计算机辅助,纯脑力状态下,没有人能保证自己解题正确率100%,哪怕能自行创造数学工具的大老,有时候也对“公式过于完美”产生疑虑,需要反复验算。

    而对于普通的魔法学习者,是达不到数学家那种水平的,就算让他自行验算,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答桉,然而还是错的。

    它就产生了两个结果。

    其一,数学的学习会贯穿黑森林学院整个学习周期,从一年级到毕业,它都是大课。

    虽然无法让答桉命中率达到100%,至少通过逐渐提高熟练度,可以减少错误。

    其二是学习互助氛围,老师不可能给每个学生解题,也没那个西北时间,所以需要学生互帮互助,形成学习小组来做一些解题思路的探讨和验算工作。

    由此就引申出两校学习模式的第二项差异,“自修实践”和“兴趣小组”。

    青春泉学院的自修实践,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放羊模式,能不能成,很大程度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天赋决定。

    黑森林学院的兴趣小组是由教授带队的课题研究组,在这个框架下,学生们成立学习小组,而不是通过自行拉帮结派实现。

    该教学方式也是受限于黑森林学院早期师资力量不足而产生的。

    学院刚开办时除了一些特聘教授,很多讲师自己都只有三环,且仅仅掌握有两三个三环法术,根本谈不上对魔法派系的认知深度,在这种前置条件下,不可能放开来让学生任选法术学习,否则很容易就超出讲师的知识范围外。

    依托于兴趣小组,学生们会接触到比“院系”更小的知识分支,例如塑能系下的冰系、火系之类的,知识边界收窄,法术间的关联性、共通性更加明显,有利于学生加快学习进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