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弃卒

加入书签


    庆国公早就保不住了……这个结论并不是梅长苏第一个说誉王府的谋士们在合议时也曾有多人提过不过当时大家主要的意思还是指主审的靖王是个牛黄丸软硬不吃的脾气又是悬镜使亲自出马收集的证据要翻过案来几乎不可能云云全都停留在操作层面让誉王心里还存着一丝侥幸。可今日梅长苏三言两语断的是他的根本明明白白指出庆国公保不住不是因为保起来很难而是因为根本就不能去保他。

    誉王不同于太子是个本身很有判断力的人梅长苏一点他就知道事实的确如此方才的一团兴头顿时荡然无存心里沉甸甸的。其实庆国公对于誉王来说并没有多深的私人感情可他却是在军方普遍态度暧昧的情况下唯一公开表示支持誉王的武臣而他元老的身份也足以号召起一批门生故旧因此显得格外可贵。不过若是几天以前这份失去虽然沉重但还是可以勉强忍受的然而当秦般若向他密奏谢玉已倒向太子的情报之后他就越感觉到庆国公对他的重要性。

    大梁的国制文武臣之间泾渭分明除皇室宗亲外文臣不封侯武臣不参政一品以下不能兼领文武双职。文臣的晋升可以既靠考核也靠上司或皇帝的青睐提拔但武臣们的晋升则必须要有军功才行不能单靠皇帝的偏宠。正是由于这个传统使得大部分武臣对争嫡之类与军务无关的政事不太感兴趣因为就算冒着极大的风险卷进去选对了新君没有战场上实实在在的军功也得不到升赏实在是不合算的买卖还不如乖乖作壁上观呢。只有早已凭军功升至一品已封侯或拜帅的武臣才不受这些限制可以得到皇帝任何的加封从而求得品级的待遇和家族世袭的荫赏。而目前大梁天下有这个资格的武臣不过只有五人而已。

    这五个人的偏向就代表着大部分武臣们的态度。虽然从现在的情况看来五人中除了庆国公明着支持誉王宁国侯暗里支持太子以外其余的好象都置身事外。

    当然最终影响皇帝确定传位人选的因素中有八分还是要看太子和誉王在政务上的表现以及争夺六部实权的较量但余下两分皇帝还是免不了要参考军方的偏向。

    纵然誉王有信心在那八分里占得太子的上风但只要未能把差距拉得很大那么这余下的两分仍然有可能导致颠覆的结局。

    何况武臣的态度历来都最难把握大部分武臣为了规避风险从来都是不偏不倚一问摇头三不知只等最后的关头被皇帝当面问到才会在龙耳边悄悄说出一个名字决不传第二人之耳。这样虽得不到新君的格外爱宠但也不会招来祸端野心不是那么强烈的人一般都会选择这种方式。

    由此也可以想见得到一个一品军侯的公开支持对誉王来说有多么难得。

    “苏先生有所不知”誉王叹一口气用推心置腹的口吻道“本王一直以为在争取武臣支持方面我是优于太子的因为本王既有庆国公又有谢弼从来不用为了军方的态度操半点心。结果千算万算实在没算到宁国侯竟然鼠两端表面上他毫不反对谢弼投在本王旗下让我误以为他心向本王暗地里却早已投靠了太子一手炮制出‘侵地案’来意图扳倒庆国公……现在本王没有任何途径可以预先察知军方的偏向怕只怕将来紧要关头时就输在这一点上啊……”

    对于誉王的感慨梅长苏静静听着除了略微点点头外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誉王的目光也因他的这种反应而闪烁了一下不过表情倒一直控制得很稳先眨了两下眼睛再在脸上露出一抹苦笑自责道:“哎呀是本王鲁莽了。本王竟然忘了苏先生与宁国侯府的两位公子甚是交好……说这番话实在是让先生为难了……”

    梅长苏容色淡淡并不否认微低着头的样子竟象是在怔一般。

    “可是据本王所知苏先生与景睿谢弼虽有朋友之谊但对霓凰郡主也大有知音之情甚至曾为她不惜触怒太子……”誉王凝视着梅长苏的侧颊道“也许这并非先生本意但一步踏出已再难收回了。如果本王猜得不差先生如此匆忙地冒雪迁居于此只怕也是别有隐情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