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就问你服不服-第2/3页

加入书签
    “我之所以说传下来的这些都是稀烂,那是因为我觉得有更好的,就拿乡愁来说,刚才我念的那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最后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对于归乡的游子来说,完全就是一万点暴击啊,如果你们认为我说的话不妥,那就请你们列举出乡愁类的,任何一个能比得上这首诗的!”

    寂静,针一般的寂静!

    场下所有教授全部懵*了,一个个脑子里快速的展开头脑风暴,可惜,五分钟过去,并没有一个人想出能媲美这首诗的。

    但认输可就太丢脸了吧,济济五十多个北大中文教授啊,在这里集体输给一个小胖丫头?

    于是,开始有人耍无赖了,一个年纪比较大的教授颤颤巍巍的站了起来。

    “咳咳咳……虽然你这首古诗很有韵律,乡愁哀婉绝伦,但……这并不是古人传下来的,也不能算古诗了吧,这……”

    “呵呵,教授,您这个观点我不赞同,您的意思我知道,您是想说因为它不是古代什么名人写的,所以就比不上其他古诗吗?还是说现代人写的诗就都是现代诗?”

    “你……你怎么能曲解我的意思呢,我是说……咳咳……其实我觉得这首诗还可以吧……”

    老教授咳嗽着满脸通红又坐下去了,白凤笑着继续开口。

    “既然这首大家有意见,那我就再来一首表现乡愁的诗,题目,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S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表达乡愁的诗,各位教授以为如何?”

    寂静,所有人再次懵*了……

    虽然嘴上不想承认,但所有人中文系的教授心里,已经产生了一个非常相同的概念!

    那就是猛!非常猛!太tm猛了!

    如果白凤说这是某个古代文豪散落在民间的诗篇,那他们肯定不会怀疑,而且集体的膜拜,然后再讲那个文豪拉出来,好好的表彰表彰……

    可真要承认现代人写出来的诗比古代人好?这又让他们觉得滑稽,正不知所错呢,讲台上的闹铃发出微弱的滴滴声,四十分钟已经到了……

    所有人长吁了口气,再听下去,他们怕控制不住叫起好来,现在也罢,反正是举手表决,好坏跟着大流走吧……

    第五剑挠了挠头皮坐在第一排,不耐烦的举起手喊道。

    “好了,快12点了,大家抓点紧,赶紧投票,超过一半人举手就留下……”

    毫无心机、近乎缺心眼的第五剑,丝毫不知道自己现在已经成了所有人观望的标靶,他把手一举,其他人跟着哗啦啦都举了起来……

    就这么的,白凤竟然获得了全票通过,第五剑咳了咳。

    “那行吧,下午你去教务处办一下入职手续,古诗词鉴赏这门课是大课,到时候你好好讲吧,试用一个月,如果学生留存率达到一半以上,学校会考虑继续开下去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