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出征之前

加入书签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朝代,这不仅是狭义的文化分界,也是南北方中国急速分化的一个时期。

北宋时期,中国从越南引入了一种水稻--占城稻,在国内推广,大米作为一种粮食作物,产量暴增,一跃成为最高产的粮食作物。而随着两宋交接期战乱的加剧,南方人口急剧增加,水稻的种植面积也迎来了暴增。

到此时为止,被河姆渡人在七千年前就驯化好的水稻,才真正成为国内重要的粮食作物。

到了明朝后期,随着红薯、玉米等的引进,人口再次迎来暴增,到明朝末期,中国人口达到了将近一亿。

到了清朝中期,耐寒耐碱耐贫瘠的红薯和土豆在中国已经大规模种植,中国人口再次迎来暴增,到道光末年,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口已经达到了四亿七千万之多,这几乎都是这些新经济作物的功劳,才让处于小冰河期明末以降,反而出现了人**发。

杨良瑶美洲之行,从北美和南美取来大量农作物与经济作物,必将加速大唐的发展,这是贾兰笙、李珂以及所有农业部官员的共识,当然,他们都是期许,只有霍子玉知道这是历史发展检验过的结果。

如今,他已经吃到了玉米,那距离土豆和红薯也就不远了,不过距离草莓、西瓜等还要等很久吧,毕竟他们还要经过很久的培育和杂交,但他还是很乐观,命运的齿轮既然已经开始了转动,大唐化学和生物、物理的发展也开始了,那距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什么时候能大面积应用橡胶啊……如果橡胶能大面积投入使用,轮胎制品就能开始应用了,想到这里,霍子玉就想到了李贺,看来还是要靠李贺以及其他天才们了,石油化工没有开始大发展,那橡胶就无法大面积应用……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霍子玉不自觉就脱口而出。

“子玉哥,怎么突然就吟诵自己诗文了?”小公主李云锦好奇问道。

“嘻嘻,我知道,”小郡主李子涵说道:“子玉哥哥肯定是想到这么多农作物成熟,想到大唐需要更多人才去研究和推广,所以才有这个感慨的吧!”

“哈哈,小雨,你机灵着嘞!”霍子玉听到李子涵一下就猜到了自己心思,于是摸了摸小丫头的脑袋,欣慰地说道。

“嘻嘻,哥哥心思,大家都知道啦,”李子涵甜甜一笑道。

“玉米、土豆、红薯这些,其实不太需要人手投入,将来督导各地投入种植即可,倒是有一种叫橡胶树的,且需要一番心,”贾兰笙说道:“听我爷爷说,安禄山曾说它能产出一种叫橡胶的东西,是个天大的好东西,有了它,就能给那个叫自行车的东西装上轮胎了,届时骑起来能轻便很多。”

“嗯,我也从玄宗朝传下的一些书籍中看到过,这种叫轮胎的东西,也能应用到马车上,到时候就能以钢铁为轮、橡胶为胎,整车都会轻便很多,也适合大批量生产,”韦丛听完贾兰笙的话,点了点头接话说道。

“不过,”贾兰笙说道:“按照爷爷的说法,一旦元吉蒸汽发动机车研究成功,车子就能以蒸汽为动力,然后推动轻钢制的机车,节省马匹!”

“如果那样的话,只要每隔一段距离补充一些燃料和水,岂不是只需要更换一些车夫驾车,就可以实现车辆一直行驶?”很久没有插话的杜秋娘的问道。

“是的呢,”韦丛点头说道:“的确如此,姐妹们还记得李贺所造火车铁轨不?一旦蒸汽发动机车成功后,就可以铺设铁轨,用蒸汽驱动火车行驶,每隔一段距离更换车夫、添加燃料与水,就可以日夜行驶,哪怕是从长安到交趾、碎叶城这种边陲,万里之遥,也可以很快就到,到那时,出行可就方便多了!”

“哇,太棒啦!”李云锦、杜雨晴等女闻言大喜,纷纷拍手。

“哇,原来元吉研究的东西这么厉害,难怪其他人都对他那么尊敬,连陛下都给他封爵!”李子涵笑着说道。

“不过他发明的那个显微镜就太可怕了,照出那个水里居然有那么多小虫子和脏东西,搞得我现在很多东西都不敢生吃!”李云锦不悦道。

其他人闻言,纷纷笑着赞同。

听着众女叽叽喳喳的议论,霍子玉始终没有说话,毕竟他就是后世人,她们讨论的东西,他在后世都体验着进化版,如果他多言,反而可能失言,因此倒不如不说为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