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加入书签




  苏庆安所表现出来的疑惑与不解,  让余东泽不得不相信,对方此前是真的不知道这个消息,同时也更为之感慨。

  “看来玄隐先生这次出山,  实在是低调无比,  若不是为了想给红薯正名,  尽快给天下人一个交待,  他肯定不会公开这件事,  真不愧是天下文坛共尊的大贤士。”

  想到自己即将能有机会去拜访对方,  当面领略对方的贤者风采,  余东泽就忍不住感到心情激动。

  余东泽当初在参加会试时,  因身体不适而导致状态不佳,没能考出好成绩,落入三甲之列,  纵然在后来的殿试中表现比较优秀,也只是被赐同进士出身。

  后来纵然能有机会被授官,  可是有个同进士出身,让他实在不甘为那一眼就能望得到头的仕途蹉跎终身,便选择放弃当官,  进入东江行省首屈一指的墨香书院当先生,  寄希望于能多培养出几个优秀的学生,  帮忙实现他的愿望。

  在此之前,  他的学生中,  已有两位学生成功考取进士功名,  苏庆安便是被他寄予厚望的第三位,  同时也是最得他看重的一位,  十分希望他能有机会问鼎一甲。

  若是在收到玄隐先生亲自署名的请柬之前,  知道自己最看重的弟子,  想要进入那名不见经传的南江书院,他一定会生气并反对,认为他是在自毁前程。

  可是现在知道那南江书院的院长,正是大名鼎鼎的玄隐先生后,他只会由衷的为对方感到庆幸,认为是他的运道实在好,才能机会恰逢其会的考入南江书院。

  就算没有机会拜在玄隐先生门下,也能有机会向玄隐先生请教学问,未来的前程可期。

  因南江书院只是就近邀请一些名士,过来参观见证红薯采收现场,所以留给一众受邀者的准备时间并不多。

  所有能有机会收到请柬的人,不管心里怎么想,冲着什么去,都不愿错过此等盛会,所以当朝廷派出的勘验队伍还没到地方时,高台县这边的红薯采收现场参观大会,就已顺利的如期举行。

  虽然这场盛会的主角是现任南江书院院长玄隐先生,身为南江书院背后的东家当家太太,陈凤琪当然不能继续由着自己性子,避而不见。

  毕竟这次前来参加盛会的贵宾中,除几位县令外,还有亲到现场的南安巡抚、湖州知府等官员,为表示尊敬,她怎么也要去拜见一番,倒是高显这位前任南江书院院长,可以不用出去应酬。

  看到陈凤琪领着儿孙向他们躬身施礼,南安巡抚齐文义笑容满面的抬手虚扶道。

  “李太太莫要多礼,你们李家靠着开荒种地、养殖牲畜,不仅给数百户家境贫困的百姓提供衣食庇护,还供养起南江书院,招收大批贫家子弟,悉心教育他们,为南安府立下救济贫民,教化与劝学之功,如此善举,既令在下惭愧,也令我等钦佩不已。”

  这是齐文义的肺腑之言,不管他们在宦场内是什么模样,听到手下人收集到的信息,得知李家是在数年前,方从邻省搬迁到高台县内,家资其实很有限的小富人家,对其所做之事,更感敬重。

  毕竟对方即便在这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偏僻,经济条件较差的高台县内,也只能买得起荒山荒地,可是李家硬是靠着精打细算,于短短数年内,就在这高台县西郊这片荒凉之地上,硬生生的发展起一个李家庄。

  还拿出辛苦攒下的那点钱,建起南江书院,给书院学子提供包吃包住的待遇,却收费低廉,明显是东家在不赚钱的情况下,继续往书院中贴钱供养书院里的数百名师生。

  不管是从书院学子本身,还是从学子家人那里打听到的信息,无不透露一个事实,那就是,南江书院将学生照顾得很好。

  哪怕书院采取的是学五劳二的模式,要求全书院的学子都需参与统一劳动,这种与众不同的书院生活过得有些辛苦是真的,可是书院不仅能让他们吃饱,还能让他们吃好,长得身强体壮也是真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