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兔子们的新技术(二合一大章)-第2/4页

加入书签
这就导致了我们可以把一定直径以下的粒子送进气旋,却没办法从中获取任何信息——因为没有经典信道作为载体反馈。”

林子明和李百安同时点了点头,刚才他们已经试过了,宏观物体是没法穿过气旋阻隔的。

气旋就像一个滤网,只有直径小于网孔的物体才能进去。

随后潘建伟院士顿了顿,继续说道:

“但二位可能不太了解的是.......

大概在两个多星期前,我们团队便突破了经典信道的载体壁垒,使得某种离子可以充作经典信道载体。”

【讲真,最近一直用咪咪阅读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www.mimiread.com 安卓苹果均可。】

李百安瞳孔重重一缩,声音都拔高了几分:

“什么离子?”

“铍离子!”

看着有些失态的李百安,潘院士的语气不由放缓了几分:

“您应该知道,铍的电负性为1.57,离子半径为31pm。

不仅小于同族的其它元素,还小于碱金属元素。

这种半径可以很轻松的从气旋的阻隔中传过,并且稳定性极高。

如今我们已经能做到给玻离子编码,使它不间断的形成类物质通道,完全可以充作气旋内外的经典信道载体!”

李百安深吸一口气,摸着下巴思考道:

“铍吗?

这确实是符合条件的一种微粒。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杨老在09年就提出过这种假设吧?

但后来连他自己都认为不可能实现,所以项目只持续了几个月就废弃了。”

潘院士点点头,肯定了李百安的话。

李百安所说的杨老,便是那位赫赫有名的华夏物理——或者可以说现今物理界的第一人,杨ZN先生。

那是09年官方组织的一场会谈上,杨老对于今后三十年的信道发展提出了四种元素。

铍就是其中一种。

但当时兔子们的离子编码技术还没突破,做不到预设态聚集,所以连杨老自己都放弃了。

整个项目就试探性的进行了四个月,投入总共才300多万。

按照他的话说。

这项技术最少要五十到八十年可能才会有成果。

随后李百安有些好奇的问道:

“那么小潘,你们是怎么突破这道壁垒的?

照理来说,这不应该是现阶段能突破的技术吧?”

潘院士笑了笑,说道:

“这是我们传送阵研究团队的一个全新成果,我们破解了其中一个关键的符文。

当然了。

其中有部分功劳要归功于消失的那位吴凡同志。

因为他在消失前曾经提到过一件事:

传送阵有部分符文和光门非常类似。

这使得我们在一开始,便将目光投放到了这些符文上,而非传送阵本身。

当时我们的高维贝尔态集成观测环确认过一个事实:

传送阵的性质符合标准的量子隐性传态。

也就是说,传送一定是有经典信道作为载体的。

后来经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其中一种符文便具备了离子预设态聚集的效果。

它能将离子加密编码成为信道,然后通过某种方式单向连通目的地,并且最后获得反馈。

这种超远距离的方式我们目前依旧未知,可能是天空,也可能是地面。

但总而言之,那是远距离嫁接信道手段的问题。

符文本身编码离子成为信道的环节,目前已经被我们完全破解了。

好比我们掌握了一把绝地武士的激光剑技术,只不过别人能把激光剑变长到40米,我们只能便长到四米。

但剑身超长属于后续的研究,这个技术本身我们已经掌握在手了。

虽然这种符文还达不到量产,但在气旋附近构建一条简约信道还是不难的。

根据我们的实验,这种玻离子信道大概可以铺设800米的长度。

只要信道能成功搭建,那么咱们的粒子就可以进入气旋了。”

李百安看着侃侃而谈的潘建伟院士,面带感慨的看着天空:

“大莫界啊....大莫界.....”

他已经有些迫不及待的想去大莫界看看,还有多少能被本土解析并且运用的技术了。

一旁的林子明则想到了什么,问道:

“潘院士,我记得当初您说过一句话。

咱们的量子传送是一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阶段。

现在看来。

咱们是不是已经突破了‘道生一’,来到了‘一生二’这个阶段了?”

潘建伟闻言点点头,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