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经济/文化

加入书签


  文化的割裂,要比阶级固化还要严重。

  进入三月,《调音师》剧组开始搭建场景。

  赵明诚带着剧组工作人员来到九龙村,他们很多人听都没有听过这里,更没有来过。

  只有赵明诚、罗泓轸、李闰珉来过这里。

  沈大姐有些好奇问:“前年冬天你就住在这里?”

  “是呀,在这里完成的《调音师》剧本。”

  一个国际导演,住在没有超市、没有医院、也没有互联网的贫民区,想一想都有些魔幻。

  而且还是国际导演主动住在这里的,还乐此不疲。

  普通人一定认为赵明诚有神经病,包括沈大姐。

  她不懂,她不懂。

  她不懂为何…,赵明诚会主动在这里住几个月?

  记得前世,《天注定》在多伦多电影节放映时,有一个一线城市留学生站起来训斥贾章柯:

  “你为什么只拍穷县僻壤,离开煤矿你会死啊?”

  生活在一线城市的青年,没有经历过农村还有县城的生活,他们周围的人,不是贾章柯电影里的样子,所以他们认为,贾章柯拍这些,就是讨好国外的电影节。

  有些故意抹黑,拿奖的意思。

  前世不知从何时起,影视作品中经济贫穷的人,从影视作品中消失。

  一个人在首尔舒适区待久了,就以为首尔没有穷人,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韩国,已经是发达国家,理所应当的没有贫穷的人。

  2004年韩国人均GDP:1.65万美元。

  人想成长见世面,不在多,而在不同。

  见相同的过多,对成长没有一点用处。

  导演这个行业,一定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要比观众更有先见性,这样才能引领观众。

  如果导演的先见性不如观众,那么拍出来的作品,观众会感觉很尴尬。

  这屁话我用你说,我都懂。

  “导演,你是要?”

  郑正勋看着远处的高楼大厦。

  “经济其次,重要的是文化。”

  他有些不懂,九龙村不远处就是高楼大厦,难道不是要刻画贫富差距吗?

  “文化的割裂,李想不止在社会上属于另类,他在九龙村也属于另类。”

  “剧本中就是这样的表达,他也和九龙村生活在这里人的格格不入。”

  “生活九龙村的人,要面临生活的压力,对精神的追求很少,他们的业余生活,无非就是看看电视,还有打打牌什么的。”

  “还记得在教授家,重要的道具吗?”

  “钢琴。”郑正勋说。

  “老郑,你是真笨,当然是电脑了,导演的意思,九龙村这里和城里生活的人,处于二元分化的状态。”

  “城里人已经熟练使用互联网,这也是导演用场景表达的关键。”

  “九龙村这里没有互联网,教授家里有电脑,有互联网。”

  “这就是一个分化的状态。”

  “导演创作剧本时,和你一起讨论的,你当然知道。”郑正勋无奈道。

  “当然有这个意思,这也是用场景表达的关键,所处在不同环境下,人们的思维,还有想法不一样。”

  一线城市生活的人,与同样在一线城市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人,都是生活在一线城市,两方的思维还有想法都不同。

  城市化造成的割裂问题,并不单单是经济的问题,文化的问题更加严重。

  二元之间不会一直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听,不看,安于现状,不会一直存在,早晚这个问题会爆发出来。

  在东京的时候,赵明诚就和今敏讨论过这个问题,他在制作《东京教父》的时候,也有这方面的思考。

  那么《调音师》里刻画李想这个角色,就是二者之间的一条线。

  通过李想的视角,了解精英阶层、教会、还有财阀。

  未来是一个充满文化割裂的环境,男女对立、阶级问题,上纲上线的互联网,这些都是未来人类需要面对的。

  把头埋在沙子里,当鸵鸟,也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赵明诚也解决不了,他也想不到办法解决。

  70年代提出的知沟理论:在现代社会,由于富人要比穷人更快获知信息,因此,大众传媒的信息越多,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知识鸿沟越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