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匈奴叩关

加入书签


新生的大秦帝国如初升朝阳充满了活力,工业农业四面开花,教育全民普及,上层的管理理念先进,被夹在中间的旧权贵家族势力敢怒不敢言,从上到下都在不断地蚕食他们的领地。

        国家从政策上根除特权阶层,受教育不再是某一阶层的特权,随着时间发展,最终平民也会走进以前权贵们的领域。

        六国的旧有势力在国家危难之时没能起到什么作用,却在新朝上蹿下跳,企图挑起矛盾,鼓动百姓闹事,只是挑错了时候。

        战争刚刚结束,百姓思安,谁会放着好日子不过自找不痛快,旧势力被抓了一批又一批,帝国有完整的律法处理这些人。

        秦帝国没有受到旧势力影响,依旧高速的向全国普及惠民政策,现在的华夏大地只有秦国人,放之四海皆是华夏人。

        李福安研究之余也会关心一下秦国的局势,稷下学宫的一堆学者们将秦国经营的很好,百家在新朝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发挥着自己的能力,虽然不乏争吵,但是学术上的争吵却是学术进步完善的阶梯。

        除了临淄的稷下学宫,咸阳城外亦是建立了名为华夏的新学宫,这座位于都城的新学宫集中了百家顶尖人才作为先生,规模比之稷下学宫更大,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学宫在各地建立,为华夏提供更多的人才。

        引导秦国的工业发展是李福安最后留给这个时空的礼物,他不会教授高深的理论,只是将工业基础理论教授给学宫的先生们。

        工业发展要的不是复刻,而是创新,李福安要做的是给秦国建立起健康的科技树,怎么成长还是要秦国人自己来。

        时光便是在研究和授课中悄然溜走,大秦历3年,天下大旱,关中数月不雨,立国这几年来,农田水利一直都是国家的首重项目,但是那是要时间的。

        如今的秦国不是历史中的秦国,赢政就是有极端的思想也没用,国家是由各部共同管理的,皇帝也没权利干涉国家政策,征发劳役搞工程这样的事赢政做不到,执政的官员不会去做。

        帝国调配各地存粮应对天灾,屋漏偏逢连阴雨,匈奴叩边,烽火连天,刚过了几年好日子,就有人来找不痛快,全国上下群情激愤,百姓聚集官衙要求出关迎战。

        朝堂之上同样是群情激愤,议论纷纷,不同的是,朝堂之上有两种不同意见,有赞成出兵的,有主张坚守的。

        事情很简单,天下大旱,粮食紧张,无法支持军队长期作战,否者不说赈灾了,便是吃饱肚子都是问题。

        朝堂关于是战是守争论不休,迟迟拿不定注意,最终一群人吵到了李福安面前。

        李福安看着堂上的君臣非常郁闷,他又不是知心大叔专门排忧解难,怎么有事就往他这里跑。

        “都吵吵什么!让外面的百姓瞧瞧你们这样子,笑死人了!既然你们找来了,我只提提意见,行不行你们自己看着办,别再来烦我,我这儿还有事儿呢!

        要我说嘛!打!还要大战,一来转移百姓关心的重点,少些粮食问题的焦虑,二来嘛打仗是为了什么?从来没有一场战争是正义的,不管理由多么的冠冕堂皇,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利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