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高氏七代,惟此而已

加入书签


  热门推荐:

  李晔在长安殿与何芳莺促膝长谈的同时,册封诏书也到华州了,虽然被封为国公,但韩建心里却很不爽,朝廷出尔反尔,把先前允诺的陇右郡王改为国公。

  不但如此,竟然还强硬的要夺走了潼关控制权。

  韩建很生气,可想起被小皇帝凌迟处死的秦宗权和李茂贞,又只得上表谢恩。

  “那咱们的人要不要撤出潼关?”

  韩建闻言,冷笑道:“暂且不急,先看看高杰有没有这个本事。”

  长安大明宫,含元殿。

  李晔翻看着韩建递交的谢恩表章,心情极为复杂。

  朝廷册封韩建为华国公的同时要求他交出潼关,改由神策军使将高杰接手,韩建在谢恩表中答应照办,但却说潼关是关中屏障,事关朝廷和天子安危,当由可靠大将镇守。

  韩建这么乖?

  真正效忠朝廷的臣子接到中央命令后,正确做法是无条件服从中央,就算当时有意见,本人也必须保留,事后再上表说明想法,而不是在此之前对中央安排指手画脚。

  一开始李晔还没看明白,反复看了几遍才知道韩建话中有话。

  一,朝廷挑选的高杰不是这块料,陛下最好别让他来。

  二,潼关事关朝廷安危,臣对朝廷亦是忠心耿耿,可为何朝廷却突然要收回潼关?难道在陛下眼里,臣还不如一个寂寂无名的高杰可靠?陛下在猜忌臣?

  三,臣觉得朝廷的做法不妥,所以暂时不能交出潼关,请陛下考虑再三。

  在李晔心目中,韩建兵不足万,控制的土地和人口都很少,虽然毗邻京师,但对朝廷的威胁能力几近于无,从眼前的局势来看,华藩也是最容易收复的土地。

  对于这一点,李晔觉得韩建也能想明白。

  那么问题来了,李茂贞被杀的先例在前,韩建也知道此举极有可能招致朝廷问罪,那么他为什么还敢大着胆子教朝廷做事?他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

  他是觉得朝廷不会讨伐他,还是认为上表暗示抗议一番朝廷就会放弃收回潼关?

  思来想去,李晔觉得是前者。

  朝廷讨伐李茂贞是出师有名,但镇国军无罪,如果朝廷因为潼关归属问题跟韩建翻脸继而出动大军讨伐,虽然肯定能灭掉韩建,但这也会引得关中诸镇人人自危。

  在这些方镇大帅看来,皇帝今天能为了潼关杀掉韩建,明天就有可能为了某地杀他们,韩建在伐岐之战中立了功,朝廷前脚灭了李茂贞,后脚就因韩建不恭杀掉他。

  这是什么?典型的卸磨杀驴!

  在韩建没有造反的情况下,李晔对他动兵就是出师无名的不义之战,王行瑜会怎么想,杨守贞会怎么想,李茂庄会怎么想,杨守忠会怎么想,舆论又怎么评价?

  当年李克用犯阙逼得先帝流亡,如今还跟天家结成了秦晋之好,韩建仅仅是对朝廷收回潼关的做法表示不满就要被朝廷兴兵讨伐,这是何道理?

  如是一想,李晔终于搞明白了韩建的心理。

  难怪韩建敢上表对朝廷决策指手画脚,原来是事前就猜到李晔轻易不会伐华。

  李晔摸透了韩建的心思,韩建也猜到了朝廷的心理。

  那么该怎么办?

  思前想后,李晔觉得在这个时候还是应该强势一些,不过这个强势必须有度,既要达到实际敲打到韩建的作用,还得不撕烂遮羞布,让双方保持对话和最大限度克制。

  长安方面,大多数官员被凤翔大胜冲昏了头脑,如果李晔把韩建这封谢恩表公布,肯定会有很多大臣建议严惩韩建,即使李晔拒绝,也会产生很多不利影响。

  一是不利于关中局势稳定,二是不利于朝廷和镇国军的双边关系友好发展。

  真要是逼急了,韩建不反也得反。

  按照现在的形势,对于潼关的归属纠纷问题,李晔必须审慎行事。

  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当然,最好是韩建自己露出马脚来,这样李晔就能光明正大出兵,不过韩骗子生性谨慎,自予朝廷讨伐口实的事肯定不会做,所以李晔也没抱太大希望。

  韩建是个什么人先不管了,既然李晔已经放话要收回潼关,那么潼关就必须收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