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大明江山万万年

加入书签


  崇祯三年二月二,李自成来到大明。

  这位二十五岁的后生才当了一天驿卒就下岗了,那必须再就业呀。

  明末这环境太糟心,只有造反还算是一条出路。

  扯旗吧!

  风风雨雨打拼近三年,李自成在一众反王流贼里崭露头角,建立大顺国,麾下有了两万多人马。

  崇祯五年是个分水岭。

  十月份,李自成一方面为了解救吕梁山危局,一方面试探着想找个稳固根据地,大顺攻下怀庆府。

  接着李自成率领四千轻骑在一个月时间转战千里,击破了明军准备合围过来的几支援军。

  那些明军算不上是精锐,但也是大明的一线边军,被李自成打了个稀里哗啦。他们不过如此。

  李自成这就有些膨胀了。

  他回到怀庆后嚣张的提出:“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如果走激进路线,“五年成功”未必是一句空话。

  就凭李自成新造出来的那些火器,依靠上党源源不断出产的火枪、火炮,以及基本接近了近代化方式训练出来的士兵,这年头各方面都先进了两百年的大顺军去打仗,根本没有一合之敌。

  谁能挡得住大顺军?

  砸烂一个旧射会容易,建设一个新社会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做好的。

  如果大顺军攻掠天下太迅速,他手底下这帮人还没来得及成长就走向高位,那么留给将来的隐患太大。

  李自成再厉害也不可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把大顺国交给一群骄兵悍将落魄书生治理,那可有的酸爽了。

  17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其实不管哪个时代都缺人才,不然也不会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等等说法。

  话又说回来,十个厉害的将军也抵不过一个出色的正客。

  正治是社会关系,经济是社会关系下的商品交流,战争是正治的延续,军事是战争的一种手段。

  简单点打个比方说吧——

  一个人想办法吃饭,叫生活。

  一群人想办法吃饭,叫经济。

  而怎么在一群人吃饭的时候制定规则,分配怎么吃饭,或者如何长久的吃饭,谁吃哪种饭,叫正治。

  两群人吃饭的时候发现,野地上有一块肉,那这块肉归哪一伙人吃?他们即可以用正治手段,也可以用经济手段去解决。

  当然,要是两种方法都解决不了问题,接下来就可以靠打群架解决。

  打赢的人就掌握了主动权、选择权,就能吃的更多更好了。

  许多问题都是可以正治、经济手段解决的,军事是解决问题的最后办法。

  经济也可以看做是正治问题,毕竟都是利益相关。

  所以有说法,“战争是正治的延续”。

  战争是正治手段而不是正治目的。用武力解决搞出问题的人,意味着一种达到个人或者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手段。

  他们最终的本质就是为了分配利益。

  庙堂之上动动嘴,下面千军万马跑断腿。

  所以,如果动动嘴用正治手段就能解决的问题,自然比跑断腿打个尸山血海划算多了。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比如战国时代的“合纵连横”。

  在苏秦和张仪之前,各国基本都是单挑,打不过了叫个人帮忙而已。

  苏秦的“合纵”一成,秦国十几年不敢出函谷关。

  直到张仪把三晋拉到了“连横”阵营,秦国才敢去占巴蜀,打楚国。没有张仪,秦国铁定被堵在函谷关出不来,妥妥的等着别人统一天下。

  这么说吧,如果把张仪放到后世,那他就相当于是苏连的总里兼外叫部长。

  张仪用三寸不烂之舌通过游说、拉拢、分化等方式,成功的离间了英美之间的关系,拆散整个北约。然后一边通过外交恐吓发国和得国,一边又不断地用战争来兼并其他欧洲小国,让苏连的势力穿越东欧和中欧,到达西欧腹地,甚至抵达大西洋,打穿整个欧陆。

  如果有这样的人,你觉得他牛不牛币?这样一个人他能顶多少个师?

  一个出色的正客绝对强过十个厉害将军带领的千军万马。

  正客和军人思维方式不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