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洛阳富于大内

加入书签


  四月十六日,钱粮人员全部到位。

  知县张尔葆在龙马负图寺祭拜一番,黄河工地开干。

  孟津段黄河还好,再往下游郑州、中牟已有悬河倾向,到开封高出平地三四尺。现今黄河是在兰阳、考城附近转道东南走向。

  地上悬河一日不除,决口、改道风险一日不消。

  但从另一个方面说,其实悬河也有好处。如果能保证黄河不决口,悬河是天生的水利枢纽,就是个高架水渠,当自来水用。

  新中国成立黄委会开始是为防河患,很快就变成了抢救黄河水。如果没有他们管着,黄河大概出不去甘肃就断流了。

  假如黄河决口后一直放任不管会是什么状况?

  可以参考辽东的辽河。地广人稀处可没人治河,所以那边就形成了延续千年的“辽泽”。

  隋唐时,大沼泽仍然有南北一千里,东西二百里。直到清末民初时才基本完全消失。

  明朝辽东边墙在辽河套修成一V字形,V字以北的地方就是辽泽。在V字最下端,靠近渤海的地方叫“牛庄驿”,不仅是辽东重要的海港,也是联系辽东辽阳开原与辽西广宁—山海关的要道,咽喉锁地。

  因为边墙V字最下端已经伸展到牛庄驿,导致辽东地区几乎被一分为二,开原、辽阳与广宁三地无法形成应援。

  开原与广宁之间直线距离仅300里,但因为边墙如此走势,如果开原遭到袭击,广宁的明军想去救援,要走700多里路。

  “照得辽东地形,以三岔河一线之地,分为东西统理之名。虽云一镇,而悬绝之势,实为两隅。东西道里,相去三百余里,仓卒呼吸,不及应援。况且三岔河墙外,东西相望之间,即达虏之巢穴……”

  “辽泽”带来的影响是全方面的。

  闲话休提。

  大统领本就是为尽心意,黄河决不决口只能听天由命。防不住也没办法,防住了这边就是革命军的粮仓。

  李自成在工地虚晃一圈就不管了。

  从偃师赶来修堤的黄守才看到了一袭僧袍的短毛。他暗暗纳闷,这人很眼熟啊!

  小黄自幼父母双亡,由舅父抚育成人。老刘只是个船工,在黄河上跑船为生,但是把侄子培养的很好。

  黄守才虽然没正经入过学,但是天生聪慧,识文断字一学就会。尤其自家靠水吃饭,河南又是水灾泛滥之地,所以他对修渠筑坝治水等学问格外关注。

  这次整修黄河大堤,年仅十九岁的黄守才已经担任了工头职务。

  李自成当然知道这位大佬的名号。

  黄守才虽然只是一介布衣,将来却被称赞为“功并神禹”、“活河神”。连远至天津都建有黄爷庙。历代清帝都给他追加封号,竟达12个之多。

  例如:康熙皇帝封他为“灵佑襄济王”,并祀“金龙四大王”;雍正十二年陈留建庙曰“大王坛“,赐名溥仁观;道光十一年,加封昭应,合起来称为灵佑襄济显惠昭应王;光绪五年加封为“灵佑襄济显惠赞顺护国普利昭应孚泽绥靖普华宣仁保民诚感黄大王”。

  黄守才一生治水的功绩很多,可他现在只是个小年轻,也没人专门把他介绍给大统领。

  小黄正想叫舅舅来辨认一下,看是不是去年在龙门渡遇到的那位短毛,可是“高僧”已经溜了。

  李自成跑去附近参观了汉光武帝陵。

  刘秀大帝厉害!

  他老婆也厉害,阴丽华。

  明朝人李贽说她“手段不减武才人”。

  然而刘秀大帝的黑点并不比任何一个开国皇帝少。甚至连他的嫡系亲信都看不下去了,宁可与“贼”为伍也不愿在“光武中兴”下享受荣华富贵。

  成大事之人,不能再用简单的功过评价了。

  李自成随后又跑了趟洛阳,不远,四十里地。

  战国始有雒阳之名。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名雒阳。

  秦朝五行学说盛行,始皇帝改为洛阳;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因汉尚火德,复名雒阳;曹魏以土行,“土得水而柔”,又改洛阳。

  后来五德终始说不流行了,人们也就不玩弄“洛”字了。①宋代就基本摒弃五德说了。所以把“清”代“明”说成水克火有些牵强附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