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重新认识一下

加入书签


  王铎听完卜卦,揪着美髯半天回不过神。高僧带来的震惊着实太大了。对方说的有鼻子有眼,看样子又不像是胡编乱造。

  一直到了黄河边,王老汉忽然自言自语道:“六月份果真会下大雨?黄河还会在孟津决口?”

  李自成不想多费口舌,只回了句,“眼看没两月了,到时自然见分晓。”

  王铎愁眉紧锁,又自言自语:“建奴猖狂至此?”

  李自成看着涛涛黄水,坚定道:“事在人为!”

  “……”王铎又沉默了。

  ……

  千年历史中,黄河上先后有四座半永久性浮桥,只有兰州的“镇远桥”一直维持到抿国时期。

  晋武帝司马炎时曾在孟津附近造河阳浮桥,一直延续到宋代,靖康耻后桥没了。后来也没再搭桥。

  李自成和王铎在渡口坐官船过河。

  “孟津在邙山外,止辖河坡一带,纵不过五里,横十之,与新安二县为洛中最下面疲。”

  孟津穷。而且因为靠着黄河,常受水患,搬了几次县城。治所现在圣贤庄。

  县城残破,土墙高一丈,上不见敌台下没有壕沟。各处只有青草茂盛。

  就这小种土围子,李自成认为带一支百十来人的小队把它攻下毫无问题。或许连伤亡都不会有。

  地方虽是老破小,人才倒是不少,短短几十年内连续出了三个尚书。

  王铎一路无言,到了孟津先没回家,跑到德里祠上了柱香。

  德里祠为纪念乔允升所建。

  老乔孟津人,为官五十载,清正廉洁,天启、崇祯两朝刑部尚书。

  他的学生王铎赞其为——

  “不屈不挠矫矫千秋君子,不比不同亭亭一代正人。”

  王铎早前师从乔允升时家境贫困,老师免其学费,供其吃住,并为其保媒主婚。妥妥的贵人。

  之前崇祯二年冬,后金入寇京师,城内在押狱囚一百七十人乘机越狱。

  崇祯帝震怒,诏令逮捕刑部尚书乔允升,论死。后因他年老改为遣戍边卫。

  去年,老乔在戍所卒,年七十八。

  ……

  王铎少时家里只有十三亩地,现在倒有五百多亩。

  正常来说,河南“缙绅之家,率以田庐仆从相雄长,田之多者千余顷。即少亦不下五七百顷。”

  以王铎的名声,赚的润笔费都不止五百亩地,大概是附近实在买不到田了。

  回到大宅院,王铎刚招待李自成坐下喝口茶,孟津知县登门。

  京官归乡,地方官照例要拜访。

  王铎向知县介绍了“高僧”,顺便提起了黄河要决口的事。

  “……”知县张尔葆当场就受惊了。

  老张是山阴人,名画家、名收藏家。万历年起屡试不中,遂弃科举,以举人身份给人当幕僚。蹉跎半生后也混了个知县玩玩。

  他女婿叫陈洪绶,名画家。“老莲的画,一代绝作”——鲁迅

  他侄子叫张岱,“小品圣手”、“浙东四大史家”之一。

  其侄张岱评曰:“以吾叔父之相貌才略,术数权谋,可作戎政司马,其功名断不在张铜梁、吴环州之下。惜乎其宫室器具之奉,富埒王侯,岱所谓亵越之太甚者,正谓此也。”①张、吴是万历年兵部尚书,文武全才。

  总结下就是夸张尔葆有才干,可惜“玩物丧志”。

  原历史线张老汉将在孟津干满六年知县,崇祯九年给城墙包砖,又挖了护城河。他之后升扬州司马,分署淮安,督理船政。史可法廉其才,漕事缓急一以委之,无不立办。

  到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攻城略地,淮南告急。张尔葆编练乡勇守卫清江浦,心力憔悴中积劳成疾,卒。

  “千真万确!小僧走遍天下化缘十年,只为今日挽救无数苍生。五万银子暂存黄河对岸,不日就会运抵孟津。”

  “救苦救难活菩萨!”

  张尔葆合掌恭维一句,捋须沉思。

  五万两银子可不是个小数目。不管对方是妖僧还是高僧,修堤总是好事。既免水患,招募饥民做工又能活人。公私两便。

  李自成开口道:“银子我出,具体事宜还需要明府挑头。”

  “责无旁贷!”

  张尔葆又转向王铎,一脸为难,“兹事体大,要不要上报知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