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去吃烩面

加入书签


    稷山县丞狄遵制担心官军收复失地后小命不保,遂投“流贼”。

    县里的训导田嘉毂拒不从贼,由不得他,裹挟而去。因为他是陕西白水人,早前跟冯起龙相识。可不能让他泄露底细。

    刘宗敏先带一哨人马北窜进入吕梁山,去发展革命根据地。

    白旺、张能等依次出发,先南下稷王山虚晃一圈,然后再由紫金山潜行北上,最终进入历山。

    重阳节前两天,李自成泪别稷山父老,率领殿后的骑兵哨出了东门。

    革命军行至绛州城外跟官军对峙三天,佯败而去。

    官军追至稷山,追至河津,追至万泉(万荣),追至猗氏(临猗),然后被拖垮了。

    李自成返回去玩了次骑兵三堵墙,效果不错。然后再掉头窜往司盐城(运城),“拿”了一些盐。

    顺便说一下盐。

    茅元仪在军事理论上还行,实战一般,人品也就那样。算是明末部分文人的代表。不过他在财政上颇有些见识,这里单说盐一项。

    “今国家滥觞之事,不可枚举,而徒日夜忧贫。何异膏粱子弟不知生产,豪奴宠婢恣擅奢靡,而独攒眉蹙额,日事借乞乎?是更不可不讲也。虽然讲者为难,而行者更难。讲者曰:吾儒者也,而甘为聚敛之臣,将以毁名,将以贾怨,夫怨,盖臣之所不避也。特不能忘者,名耳。夫苟果浚民肥上,聚财祸国,而以逢君土木斋祷淫蛊黩武之恶,则诚不可使。必欲避其名而坐视国贫,始以庚癸之呼,终以内溃之祸,坐见胡虏长驱,宗社腥膻,亦何颜施眉横襟而称儒者乎?”

    “今天下之盐,淮居其半,浙次之。按天下户口之众,流寓之广,财赋之自出,孰有过于浙之杭、嘉、湖、宁、绍,南畿之苏、松、常、镇、应天、淮扬者,然此十二郡者,无一人食官盐。”

    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十二地,无一人食官盐。

    为啥呢?

    “按《东坡集》扬州盐元价二十八文,今扬州盐四五文即以为贵,不肯行引,而别请食盐。”

    实际宋代官府卖盐,按“颗、末二种”(粗盐、细盐),每种又分不同等级。颗盐最便宜的三十四钱一斤,末盐最便宜的四十钱一斤。

    上面二十八文已经便宜的不能再便宜了。可大明呢,同样是扬州,四五文即以为贵。

    茅元仪说“其弊在于纵私盐。私盐不禁,即再损之,亦常虞壅积也。”

    可见私盐之便宜,冲击市场带来的危害之大。

    还有,“近楚盐至十余钱而交口诟之”。“往熊廷弼居乡,遗书袁世振,极言盐贵厉民也。”

    茅元仪又说“楚人好嚣,而是时熊廷弼入土商数千金,欲以阻盐法耳。”

    说熊廷弼收了贿赂才阻挠改革盐法。(老茅看不上老熊,经常拉出来打靶。可他自己曾放狂言有三万军队就能横扫奴虏,“全辽不复,弟甘三族之诛”。嘴炮小王子吧。)

    按茅元仪估计,大明如能禁私盐,一年可以多得一千多万两白银收入;再提下盐价,年入两三千万。

    以绝大多数贫苦老百姓的生活水准,每人每月吃半斤盐顶天了。提盐价并不会加重多少负担。

    让李自成来干,若再加上其他改革,明末每年可获得合理财政收入,银两加实物折合不会少于八千万白银,努努力再增个五六千万也不是不可能。①明代财政收入并没有一个单独部门做完全统计,很分散,不止是明面上的几百万。

    大明总比偏安一隅的大宋强吧,结果呢,不止税收上惨不忍睹,而大明老百姓也未必有大宋百姓过得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