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史料疑云-第2/6页

加入书签
        从头到尾体验了整个渭水之盟的李鸿运,对梁朝初年与突厥人的关系,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这次挑战虽然是以秦王的视角来进行的,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抄秦王的标准答桉,但仔细挖掘,却会发现其中有诸多细节可以深挖。

        尤其是李鸿运下意识地代入到颉利可汗的视角,才发现那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又来了。

        那是他之前以窦建德的视角去看秦王时,体验到的那种压迫感!

        突厥弱吗?

        颉利可汗蠢吗?

        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李鸿运非常确定,这两个问题的答桉都是否定的。

        有句话叫做,困难像弹黄,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而放在两国关系之间,也是同样的道理。

        突厥人在秦王面前弱,但并不代表着它真的弱。

        突厥被灭,固然是梁太宗机会抓得好,但这种抓机会的能力,也不是谁都有的。

        比如齐太祖开国时定下先南后北的方针,任由辽国的昏君在北方睡了十年,硬是错过了收复燕云的最佳窗口期。以至于十年后再讨伐燕云时,遇到了整个辽国立国以来最为强大的同志团体。

        要知道,开启一场大战,绝不仅仅是像打游戏一样,按下几个按钮就可以的。

        要提前练兵、运粮、布置战略、探察敌情、分化瓦解敌人等等。

        而这些准备,短则数月,长则数年才能完成。

        突厥人在于梁朝的对抗中,并不是没有过进攻的机会。

        从武德五年到武德九年的数年时间中,突厥人的状态如日中天,而梁朝则是处于剧烈的内斗之中。

        而颉利可汗的一系列行为,其实也体现出了他的远见。

        他早就意识到梁朝强大起来突厥人必然不会有好结果,所以几乎每年都会调集重兵南下。

        少则十万,多则二十万,在兵力上来说,已经对梁朝处于绝对碾压的态势。

        而且,颉利可汗并非有勇无谋,他也并不会去打没有把握的仗。

        从武德五年开始,前面的入侵其实都是在试探。试探最佳路线、试探梁朝这些将领的成色。

        从刚开始选择河东、太原路线入侵,到后来直接经由渭水谷地南下逼近长安城;从刚开始遇到秦王就暂避锋芒、先打其他将领,到后来在五陇坂上也开始尝试着与梁朝最强的秦王对峙。

        可以说,颉利可汗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为了尽可能打垮梁朝而做准备。

        到了渭水之盟时,颉利可汗的能力、眼光和兵力投射都没有任何问题,这次长途奔袭、直击长安堪称是北方游牧民族用兵的教科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