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第二届国事大会-第2/3页

加入书签
    如此一来,周梦臣,不,或者大明很多人还没有感觉,天竺棉纺业已经在摧毁的七七八八了。

    也是这年头海运是有瓶颈的,天竺才没有出大乱子。同样的原因,大明海外市场终究是有限的。所以承受商品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各种原因堆积之下,生产过剩的问题,很容易爆发出来了。

    周梦臣的改革,一方面为大明工业化扫清楚障碍,同样也是减轻底层百姓的负担。为这些作坊提供新的市场。

    这些话,周梦臣其实已经有几个大商贾,与周梦臣徒子徒孙们说过了。前文也说过,整个工业化过程之中,周梦臣并没有为自己多捞钱。周家的产业,主要是在北-京收房租。而周梦臣的弟子们,却在其中赚了不少,其中最多的就是殷家。

    除却殷家之外,还有很多人。

    甚至在大明商业圈里,也能称上一派了。或许比不上晋商,徽商这些老牌商帮,但却也有几分底气了。由他们出面,周梦臣也团结了相当一大批商业资本。

    这也是周梦臣敢公然做这些事情的原因。

    只是,这些事情不能在这个场合说。

    周梦臣说道:“邹大人此言差矣。要与民休息,首先要的是让百姓心安。有恒产则有恒心。而今天下是什么样子,邹大人是真不知道吗?”

    “黄册不堪为用,上面的数字,还是永乐朝的。朝廷却按照黄册征收赋税,每年都有数层赋税是收不上来的。嘉靖四十二年到而今五年之间。平均每年不得不豁免的赋税,已经有五六百万石之多。十年之间,到达千万石,不成问题,这还是在这个数字不大规模增长的情况下。”

    “田赋乃是国家之根基,百姓乃是国家之赤子。天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百姓无力承担赋税,而且越来越大。是本朝的赋税多吗?”

    “太祖定额,大明赋税数百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动,何故洪武永乐朝,百姓积极完粮,而今却屡征不出。乃至于自杀,逃亡者?”

    “这是国本,不得不重。”

    周梦臣目光扫过所有人,目光锐利之极,似乎看透了很多人的人心。

    邹应龙也有一些不自然。

    他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读书人一旦中举,就以自己的免税额度,不再交税不说,还有无数百姓诡寄于名下。而大明田赋征收,并不是以人为单位的,而是里甲为单位。

    说起来也很正常。

    大明如果要以一个人为征收单位,基层就需要多出很多工作量,一般来说,征收赋税的时候,都是以各村子一并征税的。让里长,甲长,村长等将各村的收上来。

    总额是不变的。如果有些人免税,就要有人增加赋税。

    也就是大明朝廷没有增加赋税,但是有这么多人免税的,那么赋税就增加在那些不能免税的人头上。

    这还没有富户用各种手段买通衙门,种种免税手段的。

    如此一来,真正负担赋税的人来说,其实赋税一直在缓慢增长的,再加上很多苛捐杂税。百姓承受不起,也就很自然了。

    而基层胥吏的手段,堪称如狼似虎。凡是交不上来赋税的人家,那都是真交不上来的,甚至有家破人亡的可能。

    其实这种现象,很早就有发生了,在正统年间。就勾销过数千万粮税。甚至过一段时间,将这些拖欠朝廷粮税的数额都豁免了。

    毕竟,朝廷真不能将人给逼死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