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吴廷翰的震撼-第2/3页

加入书签
        铁作为一个日常用品,已经深入到大同千家万户之中。不要小看着一点点成就。其实很了不起的。

        因为中国古代冶铁的历史虽然很长。但本质上,铁一直是一个比较金贵的东西。寻常百姓家除却几件农具,都用不切。不,甚至一些比较穷的农民。连铁制农具都用不起。

        整个大明都是这样的。

        而今大同铁的价格,已经与寻常木头差不多了。

        当然了,这种价格是在工坊之中计算的价格。寻常百姓或许没有这么便宜。但即便如此,也是对大同农业生产力很大提高。

        吴廷翰很明显地看出这一点。他才对这一根看似普通的铁扶手,如此珍重。

        他更明白的一点就是,其实王廷相的经世济用,与周梦臣如今语境之中的经世济用是有差别的。虽然都是说,要学实用之学。但是实用之学,也是有差别的。王廷相的经世济用,更多是指一些传统官僚都要学习的这知识,比如查账。判案,农业,水利,甚至兵法,军械等等。这都是当官要接触到的领域。并不是指这些技术方面的经世济用。

        毕竟王廷相虽然对技术没有多贬低,依旧受到了大明传统思想的影响。他更多的是指现在的官员,自己当官,几乎什么也不做,将具体事务交付给师爷,甚至连奏疏都不自己写。表示愤慨与抨击。

        不过,吴廷翰还是很有变通之道。

        他抬起头来说,说道:“好,这才是真正的经世济用。”

        很多人以为古代大儒都很古板,其实不然。这是一呆板的思想模式而已。具体来说,即便吴廷翰算是继承了王廷相的衣钵。但是真正说起来,吴廷翰与王廷相的思想也不是完全相同的。

        甚至可以说,吴廷翰之所以能继承王廷相的衣钵,还要说一个人。那就是薛蕙。

        薛蕙也是王廷相的弟子。但是师徒两人却因为理念不同,最后分道扬镳。

        在嘉靖初年,王廷相写了阐述气学观点的著作《慎言》。并将这本书寄给了弟子薛蕙。让薛蕙看看,薛蕙却因为书中观点不同,与王廷相辩驳,王廷相写出了著名的《答薛君采论性书》。作为对心学有力的进攻。

        但是这依然没有挽回他这个最心爱的弟子,薛蕙转投心学门庭。

        这是王廷相心中的大痛。也是吴廷翰得已继承王廷相衣钵的原因。

        当然了,学术之争,没有那么多你死我活。虽然薛蕙即便临死之前,与王廷相的关系也不错。但是学术上却已经是冰炭不同炉了。

        可以说,王阳明的弟子与王阳明本身的思想都是有些差别的。

        在吴廷翰看来,经世济用之说,固然是王廷相提倡的。但不是王廷相学说的根本,也不是吴廷翰学问的根本。乃是实学一脉的根本。实学一脉乃是丘浚之后,也算是源远流长。比如高拱而今就属于这一脉的。

        气学学者很多时候,都是一手气学,一手实学。而号称气学之中正宗,也就是关学,关学乃是张横渠一脉相传。时代在关中传播。虽然已经沦落为一地地方学派。但是关学弟子一般都是文武兼备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