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 立威翰林院(二合一)-第2/5页

加入书签
内翰这词也是始于唐朝,与内相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初都是为了彰显与皇帝的亲近之意,后来才分化出了权利区别。

“向北,能看到你入仕翰林,为师倍感欣慰。”

钱习礼有感而发,毕竟当初是他力排众议,点中了沈忆宸的会元头衔。

如今沈忆宸三元及第、六元魁首,站在了文人功名巅峰。再次相见又入玉堂,成为了自己的下属,此番际遇属实有些缘分使然。

“没有两位恩师的取中,就没有学生的今日,此恩莫不敢忘。”

沈忆宸不单单是感谢了钱习礼,还把周叙给带了进来。要知道他可是当初乡试的主考官,某种意义上也有着老师名分,公开场合下厚此薄彼,会显得过于势力。

听到沈忆宸说两位恩师,钱习礼还愣了一下,后续才反应过来周叙乃沈忆宸乡试主考官。

这下就更无巧不成书,堪称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了。

翰林院高层,大半自己人……

周叙听到这话,更是笑出了一脸老褶子,沈忆宸这学生真不错,没白点中他,简直倍有面子!

“向北,你是新科状元直授修撰,学识上面乃文人翘楚,自不用多说。如今入仕为官,切记莫心高气傲,翰林院内注重长幼尊卑,当尊重前辈、友爱同年、礼遇后辈。”

钱习礼着重强调了关于礼节的问题,这也是历届新晋翰林,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因为翰林院比较特殊,与六部九卿这种行政衙门不同,偏向于国子监的学官属性,日常更注重前辈晚辈身份。

另外翰林院官衔也很特殊,属于品阶低,身份贵的那种。

别看沈忆宸这个翰林修撰区区从六品,但要知道翰林院最大的官掌院学士,也不过才五品。

整个翰林院满打满算,能比沈忆宸官衔高的,也就侍读、侍讲各两人,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两人,以及最后的掌院学士一人。

加起来才九人,十个指头都用不完。

而且诸如掌院学士,侍读、侍讲学士这种高层,身上大多加了六部或者五寺的官衔,平日里并不在翰林院内坐堂。

好比钱习礼,如若今日不是新晋翰林入仕,他就在礼部办公去了,不会来到翰林院的。

这样算起来,五个指头都不需要了。

沈忆宸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万一不懂翰林院规矩,用官衔来压人的话,还真是不太好办。

以往翰林院三鼎甲也发生过类似事情,所以钱习礼强调了一番,避免沈忆宸年轻气盛做出逾矩之举。

“学生明白。”

听到这话,钱习礼点了点头,不在此事上多言。

对于沈忆宸他还是比较放心的,毕竟这小子一直以来的口碑,都是沉稳谨慎,礼节周到。接着又嘱咐鼓励了几句,钱习礼就开始安排具体事宜了。

“向北,为师兼礼部侍郎之职,大多数时候在礼部坐堂。而周侍讲学士不日将前往应天府翰林院,任掌院学士。”

“日后就听从倪侍读学士的安排,以你之才,三年后初考定会评为上等。”

本来沈忆宸还想着翰林院高层都是自己人,结果钱习礼不坐堂,周叙要前往应天府,这相当于没靠山了啊。

不过钱习礼最后这句话,相当于徇私提前打了包票,三年后官员考核自己不出意外会被评为上等,等着升迁就行了。

终究还是验证了那句话,朝中有人好做官啊……

“学生明白,当听从内翰学士吩咐。”

沈忆宸说这番话的时候,还朝着倪谦行了一礼。

不管认识不认识,面对上官先把礼数做到位,避免留下一个骄纵不服管教的印象。

“你先回自己公案熟悉一下环境,等下倪侍读学士会安排具体事宜的。”

“学生告退。”

从屋内退了出来,商辂已经在外面久等了。

“向北,怎么样?”

“挺好的。”

沈忆宸满脸轻松,扛把子是自己两个老师,能不好吗?

“甚好,等下回值事厅,向北你稍微放低点姿态与前辈们熟络熟络,毕竟日后身为同僚要共事的。”

虽然沈忆宸不以为意,商辂还是劝说了一句,让他要搞好关系。

“这事恐怕我做不了主。”

沈忆宸面带苦笑,稍微了解点明朝历史的,就知道最难搞定的是清流言官。

这群货堪比后世白左,只讲究政治正确,不讲究实际情况。论喷人搞事情是一把好手,其他方面副作用居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