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老谋深算杨士奇-第2/3页

加入书签
  姚广孝看着方孝孺,平和地说道:“方学士所言在理,不过姚某认为,这一篇文章也有可取之处。”

  “呵,可取之处?”

  方孝孺冷笑一声,面带不屑。

  姚广孝也不介意,起身走到方孝孺面前,拿起骆冠英的试卷,说道:“句容乃困顿之地,百姓生存之道,皆仰天时。然自石灰窖、水泥窖兴建,水车连片,商贸昌盛,百姓所得渐丰,家有存余……”

  “想必大家也听闻过,句容五山一水四分田,那里人多地少,仅指望田地劳作所得,一年才得几何?可从句容开水泥商业以来,百姓有了银钱,还有了存余,若此事属实,就证明商业解决了农业没有解决的穷困问题,如何就不能比肩农业?”

  杨士奇看着方孝孺,目光中充满了赞叹与感激,此人虽是和尚,却从不拘泥于古文经书,善于发现问题,也善于肯定问题,解决问题。

  此人为朱允炆重视,经常被召议论国事,不是没有道理的。

  方孝孺立场坚定,姚广孝也毫不退让,两人各持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

  可谁也说服不了谁。

  方孝孺凭的是世俗观念,姚广孝凭的是一地经验,世俗观念驳不动,可一地经验也没错啊……

  杨士奇劝道:“两位大人莫要争执,若此事无法判定,便折中,给他个中平的评语吧。”

  “明显是劣迹行文,有违世俗,如何能给中平?必须下评。”

  方孝孺喊道。

  姚广孝一摔试卷,道:“如此见识,远超迂腐之辈,如何能委屈人才?当给上评!”

  杨士奇无奈地看向李-志刚,李-志刚一摊手,也没了办法。

  “要不我们看看其他试卷?”

  杨士奇试图转移话题。

  可方孝孺是一固执之人,姚广孝又颇为自负,都不肯在未分胜负之前罢手。

  “你我再争下去也没个结果,不妨找皇上来评判,分个高下!”

  方孝孺吹胡子瞪眼,气喘吁吁地拿起试卷道。

  姚广孝佛珠乱颤,盘珠子都错了好多次了,面带愠色地喊道:“如你所愿!走!”

  杨士奇一边递上雨伞,一边劝阻,送走了两位之后,回到房间里坐了下来,优哉游哉地倒了一杯茶,对一脸敬佩的李-志刚说道:“看吧,事情解决了。”

  李-志刚揉了揉腮帮子,道:“祭酒大人,若是他们回味过来,发现是个计谋,我们国子监该如何收场……”

  “回味过来也无妨……”

  杨士奇颇为得意地说道。

  李-志刚有些不解地问道:“大人为何不直接将骆冠英的文章递上去,反而是费如此周折?”

  杨士奇将其他试卷收了起来,然后上了锁,说道:“重农抑商,何为抑?抑者,古为印,即往下按,压制与控制之意,而非扼杀、踩踏。商有商的好处,若控制有法,未必不可造福一方,这句容不就是明证?”

  “皇上推行新商之策,解禁商人,看似增以重税,抑商明显,实则是为商开道。皇上重视商业,骆冠英所言必称其心意。若国子监递送上去,最多皇上一人知晓,给出评判。可若是由方孝孺、姚广孝两人递送上去,那知晓的人就多了……”

  从翰林院到武英殿,可是有一段路,而这一段路上,经常有官员晃悠,一旦有人听到方孝孺、姚广孝争执不休,骆冠英的文章必会引起关注。

  到时,一篇文章,满朝皆知。

  李-志刚吞咽下口水,看着老谋深算的杨士奇,暗暗感叹:朝廷水真深,处处都有计谋啊……

  “可是,若事情闹大了,骆冠英恐怕会受不少委屈,甚至连国子监……”

  李-志刚有些担忧地说道。

  杨士奇起身,拍了拍木匣,冷声道:“这点委屈都承受不住的话,日后如何入朝为官?国子监既然有勇气革新,就应该迎接风雨。”

  武英殿。

  朱允炆正在处理政务,批阅的奏折已累积成堆。

  按照太祖定下来的规制,十二月中旬各地府衙会封印一个月,一些事务需提前处置妥当。

  双喜双手捧着三本册子,递给朱允炆,道:“皇上,这是内监账册。”

  朱允炆点了点头,继续批阅奏折,只轻轻说了声:“放一旁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