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科学,从数学开始-第2/3页

加入书签
  这里面一个个要么是名士世家的子孙,要么是太守国相的子孙,都是看重了郑玄的名气,托关系求进来。

  事实上有郑玄打底,泰山书院抢着有人进来。

  冀州徐州兖州这三州离青州最近,很多现在不出名,但将来会出名的家族都派人来询问过。

  像徐州彭城的张氏,也就是张昭的家族就想送一名学生进来。

  但他们根本不够资格,一开始被负责招生的吴匡拒绝。

  陈暮听说了以后,就允许张昭的儿子,九岁的张承入学,现在在大班里。

  还有陈珪的儿子,陈登的弟弟陈应也在。

  所以诸葛亮在里面,按照家世背景,反而是最差的那位。

  但小诸葛亮长得粉雕玉琢,精明可爱,眼睛里像是透着一股子灵气,看得陈暮越看越喜欢。

  “我今天要教你们的,不是读书认字,也不是文学经典,而是要教你们数术。”

  陈暮看着底下的学生们,缓缓开口说道。

  学生们一个个正襟危坐,认真听讲。

  能来上课的,都是有底子的。

  汉朝士人如果有条件读书,一般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

  曹冲五六岁就能称象,郑玄八九岁就精通数术,十二三岁就能熟读儒家五经。

  虽然他们都是神童的典范,但要做神童之前,首先还是得读书。要是不读书,想做神童都做不成。

  所以学生们都知道数术是什么东西,也知道是什么概念。

  “不过我今天要教你们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术,因为那些数术太不方便了,我要教你们的,是另外一种更方便的学问。”

  陈暮站起身,对众人道:“大家起身,跟我来院子。”

  学生们不明所以,但还是听话地站起来。

  陈暮带着大家出来,走到小课堂外面的院子里,泰山书院虽然比不得学宫,但也不算小,大班和小班分开,小班教室有独立的院落。

  就看到院子里有一颗硕大的杏树遮天蔽日,院外的竹枝探进了墙里,在清风中微微飘动,发出婆娑响声。

  春日的阳光暖暖地照射下来,院子里有一片沙地,晶莹的沙子在光下反射出白光。

  “我今天要教大家的,是一种新的数术,我称之为数学。”

  陈暮站在沙盘边,拿着一根长棍,在沙盘上划了一个“一”字:“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

  “一。”

  有人回答道。

  “对。”

  陈暮点点头,又写了个“1”,说道:“这也是个1字。”

  “师君,不对,这就是一竖,哪里是一了。”

  有人提出异议。

  陈暮说道:“在数学当中,它,就代表了“一”,明白吗?”

  “明白了。”

  大家异口同声回答。

  “然后这是二。”

  陈暮又写了一个2,今天要教的课程不是加减乘除,而是先教学生阿拉伯数字。

  在这一点上不得不承认,阿拉伯数字确实很好用,这是不能辩解的事实,以后要想科学进步,少不了它的存在。

  学生们都很聪慧,只一会儿,从0到9,就已经一一学会。

  现在开启正式教学环节。

  陈暮问学生:“你们以前学的数术,都有哪些?”

  “。”

  “。”

  “。”

  “。”

  学生们一一回答,数术课算是汉朝士人小学必学课,像郑玄就是从小精通算术,然后才学经文。

  所以这里的学生对数术都不陌生。

  陈暮点点头道:“既然大家都有学过算术,那么我就问你们一个问题,如果某人现在有二十三亩田,他又买了十五亩,那他现在有几亩?”

  众人掏出算筹,算筹是在算盘没出来之前的计数工具,以长短不一的棍子来代表数字。

  比如一根比较短的是1,长一点的是2,再长一点的是3,如此类推。

  当算到比较大的数字时,可以通过算筹的不同摆放来代表不同的数字,比如两根竖的木棍代表了2,两根横的木棍代表了20,两根横在下面再摆一根竖的代表了200,再摆一根代表了2000。

  虽然这对于古人来说,已经很方便了,但对于陈暮来说,仍旧属于相当落后的算法。如果要算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比如635436-253554,那估计得要好半天才能算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