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是你们逼我的!(9.6K)-第2/6页

加入书签
  柯伊伯带其他的星体不是可以叫“第十一大行星”“第十二大行星”......然后无穷尽?

  再然后。

  说不定有一些网络作家在介绍柯伊伯带的时候,就会通过替换数字的方式一直写下去,从而达到日更三万的成就?

  那可真爽....啊呸,那可真无耻啊。

  所以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加之冥王星自己还有一颗体积小不了多少的卫星卡戎,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冥卫一,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个很特殊的星体模型。

  于是在2006年。

  天文大会终于做出了一个对行星的全新定义:

  在绕着太阳旋转的圆球中,只有能够靠自身引力“把邻近轨道上的天体清除”的那些星体,才能有资格被称作是“行星”。

  冥王星这样兄弟姐妹一大家子的,抱歉,只能被称作“矮行星”了。

  一波版本更新,冥王星惨遭削弱,到现在都还没看到被加强的可能性。

  估摸着只能等到宇宙毁灭英雄重做,它才有一丝重新登场的可能了。

  在2010年的时候。

  麦克·布朗童鞋还根据这段经历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叫做《我是如何杀死冥王星的》......

  更杀人诛心的是。

  目前麦克·布朗还在努力四处游说,希望下次有飞行器计划经过冥王星的时候,顺带把他这本书给寄过去......

  当然了。

  既然说到冥王星,这里就顺便再科普一个小知识。

  那就是目前的太阳系内,其实还可能有未被发现的、真正符合行星标准的‘第九大行星’。

  这可不是地平说之类的民科哈。

  而是一个目前天文界前端非常非常有争议的话题。

  这个话题的万恶之源依旧是麦克·布朗童鞋,也就是他在2003年发现的塞德娜。

  塞德娜的轨道极其椭圆,而且距离太阳很远,即使是近日点也远远大于冥王星到太阳的距离了。

  所有当时的天文学家们都以为塞德娜是一个另类。

  然而到了2012年。

  麦克·布朗团队中的特鲁希略又发现了直径500公里左右、轨道也一样奇特的2012vp113。

  塞德娜和2012vp113的轨道在近日点附近有聚拢趋势,这一成果于2014年发表于《自然》杂志。(d/re13156)

  这一发现意味着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可能:

  这两个天体可能同时受到了某种“拉力”的影响。

  再然后到了2016年。

  布朗团队一口气分析了6颗海王星外大天体的轨道——rfs98…

  然后发现.....

  这6个大天体也并没有完全在“乱飞”:

  它们还是在近日点附近有聚拢趋势——这就不太可能是巧合了。

  所有布朗它们猜测。

  在奥尔特星云一带,可能有一个之前未被发现的巨行星的引力,远远的在影响这些天体的轨道。

  它大约约有10个地球质量,平均距离约为海王星到太阳的20倍,轨道周期约1-2万年。

  顺带一提。

  有些人则认为那里存在的不是一颗星球,而是一个橘子大小的黑洞——这也是所谓太阳系内可能存在黑洞的由来。

  当然了。

  这还只是一个理论上的猜测,目前依旧没有人能够发现这颗星球。

  毕竟太阳系实在是太大了,我们还没有能力深入探测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

  像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

  按照旅行者1号目前17公里/秒的速度,它还至少还要飞上520年的时间才能抵达奥尔特云。

  而对于速度为15.4公里/秒的旅行者2号,它将会在580年之后进入奥尔特云。

  如果想要从奥尔特云的一边进入再从另一边穿出,还需要3万年的时间,而旅行者1号将在2025年与地球彻底失去联系。

  总而言之。

  那颗可能存在的‘第九大行星’,实打实是目前极具热度的前端话题之一。

  就连国内...或者说世界各国的民科对此都趋之若鹜,希望能够发现它的踪影,从而将自己的名字载入史册。

  像徐云认识的一个钓鱼佬,野钓的时候车厢后头就装着一架望远镜。

  明明看个火星都费劲,却想着能发现第九大行星.....

  每天几个小时下来鱼也没钓到,行星也没发现,依旧乐此不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