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靖康之难(三十三)

加入书签


  蜡书发走后,汪伯彦又派遣武翼大夫刘浩,率领二千骑兵前去磁州应接康王,岳飞就在这支队伍中。

  自从王云被活活打死,重要文件又全部丢失,康王与耿延禧、高世则等人都惶恐忐忑,惴惴不安。耿延禧和高世则觉得磁州太不安全,建议康王回到相州,将实情上奏,然后在相州待命。康王也认为磁州是不能再呆下去了,可是,相州就一定安全吗?正在犹豫不决时,恰好收到汪伯彦派人送来的蜡书。康王看后,当即决定回相州。

  康王觉得走原路有些危险,令韩公裔另外找到一条回相州的路。他们半夜悄悄起来,秘密出发。走出磁州城不久,碰到刘浩率领人马前来接应。康王与耿延禧、高世则等这才有了安全感。

  王伯彦身穿戎装,肩背橐鞬,率领亲兵一千人,在相州郊外安阳河边迎接康王。康王一见很感动道:“它日见到皇上,当首先推荐你担任京兆尹。”从此,汪伯彦开始受到康王赏识和重用。

  天快亮的时候,康王安全抵达相州城。磁州人包括宗泽在内,对此皆毫不知情。

  磁州之行,在康王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許,若沒有使金途中的这一转折,也就不会有康王此后的应天即位,更不会有后来被南宋人极力渲染的“崔府君显圣”和“泥马渡康王”等故事。

  汪伯彦向康王汇报道:“近日得到朝廷两份圣旨:一是令本路诸郡召集土豪民兵,抗击金贼;一是令河北不得鼓动民间起兵生事,有碍和议。这两份圣旨几乎同时下达,相互矛盾,如何执行?今愿大王暂留,审议国计。”

  对于皇上为什么下达相互矛盾的圣旨,康王心里其实很清楚。因为朝廷内部一直有主战与主和两派,斗争一直很激烈,而皇上又一直摇摆于两派之间,所以,才会出现如此荒唐可笑的圣旨。但他不能向汪伯彦这样解释,他只能保持沉默。

  康王命耿延禧起草奏章,大意是:臣等奉使北上,刚至磁州,磁州百姓杀死王云,民心不宁,不让北去,且闻敌兵已南渡,故臣等复回相州,以俟圣裁。

  随后,康王派专人怀揣蜡书回京,向宋钦宗禀奏。

  十一月二十一日,宋钦宗与他的大臣们得知金军前锋已到达陈桥,遂急忙宣布京城戒严。可是,他们又担心居民知道真相后惊扰大乱,于是封锁消息,不说金人已至京郊,而是以防秋为由,命令保甲、军人、百姓、僧人、道士等登上城墙,守卫京都。

  宋钦宗下令,朝廷停止其他一切政务,各部门都要积极准备应战。

  第二天,宋钦宗令耿南仲和聂昌以通和国信使为名,立即出发,分别出使宗望和宗翰军中,负责办理割让河北与河东事宜,以使金军停止进兵。此时,宋钦宗对停战还抱有一定的幻想。他幻想着,金人在得到河北与河东地区之后,能罢兵而回。

  聂昌接到圣旨后,入宫对宋钦宗说道:“陛下委臣出使,臣不敢推辞。但以臣短见,深恐许和割地之后,金人失信,又来攻城。臣若只是传达国书,实为无益,且两河之人素来刚劲,以至于太原孤城能坚守近一年,隆德城破而复守,人人皆有死战之心,盖不负祖宗积德之灵,陛下恢复之志。

  而今,下太王迁邠之令,用保生灵,唯恐两河之民深恋国恩,不肯削发左衽以从夷狄之国,则未必可以号令也。万一号令不从,则臣必为金人所执,不能为陛下效力,则臣死不瞑目矣。臣若到金人军前议事不成,而金兵已南渡,臣请求,有权分派徽猷阁直学士参议官刘岑和朝奉大夫干办官滕牧,分路催勤王之师入京,捍卫社稷,此亦臣区区之愿。”

  宋钦宗点头道:“甚好!当下达诏令。”

  聂昌说道:“若下达诏令,众人必喧然相传,如此则必漏泄,漏泄则机事不成矣。希望能下达密诏。”

  宋钦宗同意,于是命人取来一块黄绢,在上边御笔题写道:“聂昌议和不成,金师南渡,可取晋、绛路入京兆,率诸路人马入卫王室。刘岑、滕牧取岚灵路,催促陕西等路军勤王,依奉使法。其中,滕牧除直秘阁。体念宗社,朕不敢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