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节 康王监国-第2/4页

加入书签
  而官方的情报,实在是太少了。

  李慢侯努力从无数纷乱的情报中,寻找到那些可以确定的信息。

  扬州肯定会被攻击的,这甚至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一个技术问题。毫无疑问,扬州最富,金军最想打,毫无疑问,金军肯定相信他们能打下来,那为什么不来打?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李慢侯猜测,只是现在金军还无法抽出足够的精力,他们还有更有价值的目标,那就是皇帝所在的南京应天府(归德),这个逻辑很好的安慰了执拗的留在扬州的公主赵嬛嬛,同时也更坚定了她的执拗。

  李慢侯还积极的跟各路抗金力量沟通,不是他有什么大计划,他只是在努力自救。他跟北方的李在、薛庆沟通,跟东部泰州的宋进沟通,不求能跟这三地守望相助,事实上根本做不到,在金军拥有绝对机动优势的情况下,任何有对别人救援的善意,都会变成危险,只要出城就有可能被歼灭。金军都不需要多少精锐部队,他只需要一些游骑,一旦发现宋军,追上去,缠住,基本上这只军队就完蛋了。

  所以李慢侯跟各路势力只是相互约定,各守信地不要互相攻击,跨境劫掠这种事情,只能增加无谓的内耗。周边这些势力派人来看过扬州俘虏的几百金兵之后,也明白扬州不好惹,都接受这种条件。泰州的宋进是溃兵,趁乱占了泰州,说不好听是占山为王的草寇,说好听最多也只是一个军阀。北边高邮城的李在情况类似,都是韩世忠的小卒,趁乱而起。守在高邮湖水寨的薛庆甚至是纯粹意义上的土匪,原本是渔民,手下多是这样的人物。

  李慢侯在自救,其他人也都在自救。人类在绝境下强大的能动性,让扬州已经开始出现商业贸易,非正常形态下的极端贸易,非必需品很难出手,必需品又十分昂贵,信用完全破产,能被接受的只有实物或者硬通货,铜钱或者金银,粮食或者绢帛。

  但粮食的价格,却出乎意料的低廉,或者说铜钱价格太高,市面上的粮食,不到千钱一石。之所以这样,主要是朝廷在真州设了东南茶盐公事司,增发了大量钞引,彻底破坏了这种票据的信用,李纲发行了大量当三大钱,一个铜钱顶三个,旧铜钱更加坚挺,金银更不用说,此时但凡想逃亡的富人,金银是最便于携带的,比铜钱更坚挺。

  粮食价格低廉的令人发指,要知道就在一个月前,扬州的粮价还高达十贯钱,贬低了十倍对于粮食这种刚需物资来说,简直不可想象。却又合情合理,因为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了汴京。李慢侯当时就在开封,当金军围城的时候,粮食翻了十倍都不止,为了一斗粮食,穷人卖儿卖女,富人卖屋卖房的都有。可金兵刚刚撤走,粮价迅速跌到了正常水平。官员叶梦得笔记中寻思过原因“淮南、京畿去年种粟麦甚广,冬春之间,金人驱虏强壮过河,夏田成熟,收多食少,谷价甚平,小麦一斗一百三十文省,大麦一斗八十文省,粟一斗七十文省。”

  叶梦得认为是因为金军将青壮都给抓走了,种植的农作物太多,夏天老百姓收获之后,收的多,吃的少,所以“谷价甚平”,现在的扬州有点类似的原因。但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粮食带不走,金兵劫掠都不抢粮食,只图金银和绢帛,加上扬州之前囤积的大量官私粮食,导致粮食多的吃不完。

  这让许多粮食血亏,苏州商人曹雪岩多次试图将粮食卖给李慢侯,都因为价格没有谈拢而作罢。

  但这两天,李慢侯松口了,曹雪岩十分积极,立刻在明月楼宴请李大统制的钱粮官侯东参军。

  “侯大人,您抬抬手,在加一些罢!”

  跟侯东做生意,能占便宜才怪。

  曹雪岩深知这一点,可是能多一点,他死也死的好看一些。

  “你就知足吧。曹兄,你知道我家大人囤了多少粮食吗?够全城人吃半年都富余。要不是大人开口,你那些粮食我一粒都不敢收啊。”

  侯东颇有耐心的讲价。

  曹雪岩何尝不知道这些,但是一千钱一石还是太少了,他囤这些米的本钱都不止这些。要怪就怪他太贪了,上次从浔溪运来的大米,让他狠狠发了一笔。他本是丝绸商人,连丝绸生意暂时都放下了,一心扑在囤积大米上。赶上难民不断涌入,尤其是当赵构带着十万大军南下,粮价更是飞上了天。可谁能想到,金兵来的那么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