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如入大观园

加入书签


  晚饭是工作餐,没有晚宴,可怎么说都比方便面强太多了。吃完饭后,大家在宾馆的小会议室中坐下,有些感慨,这么大单的生意,董事长也点头了,怎么也不请个客什么的,如在国内,县市长都过来作陪了。

  “老黄,你是那老外叫什么来着,协议拟得怎么样了,给大伙们说一说?”

  外国人的名字比较咬口,刘劲松记不清楚。

  “叫克林威尔斯,谈好细节,翻译成中德两个版本,复核内容,正式签订,领事馆备案,怎么着都还需要三天吧,你们明天忙自个的,后天复核签约,不用管我。”黄永州汇报了一下基本情况。

  客户非但提出要投资,并且看形势是看好中国的将来,还想尽可能地多投几条生产线,这是特别重要的情报。

  刘团长计算着中德两国的时区差。到王副部长上班时间,该汇报这个喜讯了。

  “我已经在省城边上给你们落实了一千亩地,建多少条生产线都足够,只要不违背中方控股的大原则,你们签下来有责任我担着。小刘啊,有一个事情特别重要,你必须设法搞清楚。”那头是王副部长的声音。

  “请王副部长指示。”刘所长不自觉地把背挺了挺,好似对面汇报一般。对领导发自内心的尊重,是多年工作中养成的习惯。

  “我们自个都不敢上这么大的规模,他们一下子就想投三条生产线,底气何来?不是财大气粗这么简单,而是他们对中国市场的功课做得比我们更充分。一个政府作出的市场评估,不如一个外国公司,证明我们的市场调查工作存在着极重大的问题。”

  这确实值得反思,可是很难说是谁的责任。成立了一个冰箱量化生产机构,下属各个小组分散各地,没有人统一指挥。也可以使得市场调你的数据是1979年的,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了。也没有进行过数据的更新,这次代表团就是冲着技术去的,全部成员都是技术干部,没有商业人员。

  不是这一次没有,而是从来就没有商业人员,任务是由行政官员作、出数量目标交给人家实施的。

  挂了电话,刘团长很有感触地对大家说道:“此次德国之行,收获良多。不仅仅是技术,也不仅是流水线生产,更是他们商业决策调研程序的科学化,回去后,我们得好好写一份报告,要求重新组合冰箱量化生产机构。”

  这是刚打开国门时,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所经历的一次洗礼,官员脑袋一拍,任务就下去了,谁知这数据是怎么来的?

  第二天,科尔公司安排的是由戈培尔先生作陪,参观他们的冰箱生产线。

  一个大型的生产车间里,只有十几个操作人员,一堆钢板整整齐齐地摆在那里,机械臂把它抓了起来,侧板滚轧、侧板成型后通过链条传送带送到下一工序。

  这一步,现行的国企会怎么做?两个工人一张张地送入机器,滚轧两人,侧板成型后运送两人,起码得六人,并且运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在板材上出现油污与手印。没办法,设备保养离不开油,难免带入产品表面。

  贴冷凝器、装箱胆是个小工段,二个操作工配合,螺丝转紧后再送上传送带,另一条传送带上,送来冷凝器与箱胆,现场永远只有两件,一件在装配,一件已备用,绝不会出现混乱。

  刘劲松团长想起自个厂里的装配,乱轰轰的一大堆零配件,找不到螺丝,寻不着工具的事常有发生,一急,少了一个螺丝也进入下个工序的事常有发生。不自禁地摸了摸额头,擦一把冷汗。

  装中梁、底梁、装冷藏蒸发器、这都是重体力活,对比国内这就更乱了,抬的抬,扛的扛,手工电钻打孔,位置不一,单台机看不出问题,多台机一比,就不能整齐划一了。人家的生产线,工人只是负责把东西放整齐,钻孔与上螺丝全部由机器完成,不会出现偏差。

  装排水管、整理线束、盖背板工序有三个人,是所有工序人员最多的。在人家这里是线束,在我们国家是电线,只要线路没错,接上就行,反正背板盖上后就看不见了,国内工人就这么想。冰箱在应用过程中不出事检修还好,一检修,检修人就蒙圈了,不知那个线头对那个,太乱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