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又是东方智慧

加入书签


  “这跟东西方文化冲突有关吗?就一个吊装主意而已,不要无限地上纲上线提到文化的高度,我承受不了,我只是一个技术员,负责的是如何完成上级给我的任务。”这不是最自然的事嘛,任务来了,我想尽一切办法完成它,记者的脑子里装的都是啥啊。

  见问不出什么,记者又围到了汉若威的身前,上来回话的又是王进水,因为,是翻译嘛。记者似找到了答案,在笔记上记着,一个精通东方文化的人明明是用东方智慧解决了西方工程师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因受雇于西方的老板,所以,只能违心地说这个事实与东西方文化冲突无关,东方儒家文化虽有优点,但有奴性,在发扬传统文化时,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通过相同的方法,在冯主任的指挥下,设备被一部分一部分地吊到地下,蚂蚁搬昆虫般地搬到了车间里,开始正式组装了。

  记者全程地紧跟着,不是在报道着激动人心的组装,还是继续不依不挠地追寻着他们心目中的哲学思辨,东方思想与西方思想那个更有未来。采访的范围由原来的汉若威与王进水两人扩大到在旁观礼的县政府领导们。

  这个问题很敏感,回答东方思想好可能被视为思想保守,回答西方思想好可能被视为媚外,“这个问题嘛,哦、哦,你们看,我们德国来的归国华侨许冠球老先生亲自在现场,他老人家在东西方各生活了几十年,比较理解两种文明的差别,你们采访他吧。”陈县长一指不远处的许团长。

  小县城里,亿万富翁是传说般的存在,记者们发现目标,一拥而上。

  “我是个粗人,不知道如何回答你们提出的这么深遂的问题,只是,我个人叶落归根,决定从西方回到东方定居,是不是能说明些什么呢?”

  第二天,报纸出来了,其中的一段报道许冠球先生的话,大道至简,胜在人心,年轻时东方思想潜移默化下的许老先生,老年受到内心深处的召换,终于决定叶落归根,足以证明东方思想深入人的骨髓,比西方的更具优势。

  为什么记者们这么喜欢追问思想对比?这是每次大变革时的必然,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五四运动等等,莫不如此。只是,作为实干的人,感到这个问题问得有些可笑。

  设备拆去了外包装,露出里面的钢铁部件,德国人生产的设备真的不错,每一个部件都是光闪闪的,比首饰还要精致,不去看铭牌,与新设备没有什么差别,当然,铭牌也是德文的,看了也不懂。

  因为基本上是整机拆运,所以,生产流程是完整的,但即使是这样,还是让人眼花瞭乱,光拆下的电线线头就有上百个。好在德国人的设计合理,每个线头之间用不同颜色的分开,只要找到同色的接上就行。

  这个设备要是出现了故障该怎么个指挥工人检修?袁伟君呆呆地盯着设备,前些日子在给大家授课时,每天用木片、木棍与水泥等在捏着这台机器,自我感觉每个零件与设备都亲手制造了一遍似的,谁知实物一运过来,不知比想象中的复杂多少倍。能不能在几个月内学会开机器都有困难,更不用说作为设备负责人去管理了。

  在德国参观的那些天,见到的机器比这个还大许多,可以说是狼与大象的差别,这个引进后,不久的将来也会引进过来。自个以前管理的设备最复杂的也就几台电机,出现故障还常常由老工人们给搞定的,自个只是挂个名,如坚持下去,这个中方设备负责人会引起大家的笑话的。袁伟君内心起了一丝恐惧,好象那设备真的会变成一头饿虎扑到他的身上似的。

  “袁先生,你怎么啦。”许冠球先生人老成精,似乎看出了点什么,笑咪咪地盯着这个年轻人,现在,知道自个有几斤几两了吧。

  虽然没看到过说明书,并且德产的设备比国产的复杂的多,可同是挤出机,原理是相通的,冯主任没怎么看图纸,指挥着电工把线头一个个地接到控制箱中。

  冯师傅他懂德语?汉若威蒙了,用德语打了个招呼,“Hallo!”没有反应。

  或者中国有类似的设备?连忙问王进水。“没有啊,冯主任与我曾是老同事,我们的老厂有几台国产的挤出机,很小的,只能挤出些简单的产品,如密封条、塑料条等等,德国产的从没有搞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