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七章 慕容阁

加入书签


  清晨的薄雾刚刚散去,兰咎还没换下深衣,独自伫立在兰府二进的客堂前,手里端着一盏冒着热气的清茶,稍稍抿一小口后,长舒一口气,微皱着眉,望向前方,回想着昨夜礼宴上的种种波折劫难,并再度理清了一遍自己的应对之策:

  司马旭将自己留在建康,以达到监视控制兰氏的目的,并借江东豪强之手,打压排挤兰氏。

  而至于出任廷尉总司一职,担裁决世族纷争之任,这也不过是王燮将一块烫手的山芋扔给了自己,再者,在裁决过程中,肯定会受到王氏柳氏的各方掣肘,得罪一大批强藩士绅。

  但,有失必有得,得罪一方,也必能交好另一方。

  “诸王之乱”以来,大量江北权勋南下避祸,这其中,以琅琊王氏及河东柳氏势力最为庞大,随后,经由王燮的多方斡旋整合,南渡侨姓渐渐以两家为首,抱作一团,开始了与吴地本土世族敌视对峙。

  这种矛盾起初还只是停留在庄园和土地的冲突上,然而,一年前,洛阳城破,愍帝被害,太子司马勤也殒殁于战乱之中,从此江北中原尽失,天下无君,而晋室残留江南半壁江山。

  彼时的荆州,又有五营军十万甲士高举“越王”大旗,兴师北伐,且一路势如破竹,克江夏、下襄阳,摧枯拉朽。

  捷报传来,江南人尽皆欢,但由此也带给了司马旭莫大的压力。

  原本洛阳沦陷,皇室尽殁,普天之下的地方郡王,没人比他司马旭更有资格和威望来重组朝纲、兴复大晋,但半道而出的越王,却统师北伐,而名声大振,令他的称帝之路,又蒙上了一层厚厚的迷障,观之愈近而隔之愈远。

  当然,忧虑的不止司马旭一人,王燮也是常常为此而彻夜难眠。

  南渡以来,王燮费尽心思统合中原侨姓,在江南立稳脚跟,好不容易才有这番局面,而随着越王北伐,江北光复,他之前的一切努力也都将付诸东流。

  王燮十分清楚:自己不是越王阵营的人,且南渡之后,王氏对司马旭多有支持拥戴,而司马旭和五营军的过往,他也心知肚明,因此,若是越王收复洛阳,登临帝位,他和王氏,或都将随着司马旭一起,陷入黑暗的深渊之中。

  但王燮也敏锐的察觉到,越是这种事时候,吴王司马旭便越是需要王氏,需要中原侨姓的支持,而王氏也能凭借支持司马旭登基,一举揽获中枢执政大权,在江南极大的巩固自身的地位。

  然而,司马旭作为皇室旁支,荫封吴王,长久以来,一直与江东士子交好,多得三吴豪强拥戴。

  因此,对于琅琊王氏的掌权,长期支持吴王司马旭的江左世家自然不会接受。

  况且,自开朝以来,江东士子本就备受打压,而中原沦陷,江北权贵陆续南迁,庄园土地上的争夺,使得本就存在的隔阂越加深刻,如今又牵涉到朝堂上的权力之争,令原本就如同水火的南北双方,更是势不两立。

  故而,如今江左的世族纷争,多是江北南渡侨姓和三吴贵胄之争,且又常常夹带着对越王和当今圣上的不同政治立场,对此矛盾,纵然司马旭本人,都难以调解,更况且他区区一个兰咎呢?

  兰咎能做的,不过是周旋于各方豪强之间,为自己、为兰氏谋取最大利益罢了。

  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既然他兰咎非留下不可,那为何不顺势而为,游走于双方之间,借调解纷争之名,结交有意支持越王的世家,来慢慢打破那两位尊者之间的平衡呢?

  而更重要的是,司马旭和王燮虽刻意针对兰氏,但却在短期之内不敢对他兰咎怎么样,且不说昨日礼宴上,王燮对于林潇云的纵容,就连越王仍旧入住兰府一事,王燮也并无二话。

  如此说来,想必王燮也十分明白,如今的这般平衡局面,决不能突然打破,而是要找到突破口,慢慢化解这种僵局,使平衡渐渐倾斜。

  而兰氏,便是这个突破口。

  想到此处,兰咎不经意的微微皱了皱眉,又抿了一口将冷的茶水后,看向远处升起的朝阳,似有些苦笑的摇摇头,自言自语一句:“王燮啊王燮,我们俩,究竟谁堪伯仲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