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东海科举

加入书签


  1266年,5月11日,中央市,竹雅苑。



  “枫姐儿的歌声是越发婉转了啊。”



  “唉,不知彼能不能等到我为其赎身的那一天……”



  在辛守成、周兴等人坐于雅室之中,欣赏着舞台之上的表演的时候,在沁楼一楼的角落中,还有一伙儿年轻士子躲于阴暗处,静静听着前方传来的美妙声音。



  自古以来,才子佳人就是民间风月故事中的标准配备。这“佳人”多半都是青楼中人,因为古代美女能抛头露面的地方基本也就只有那里了;而“才子”一般都是穷书生,因为有钱的不用眼巴巴地望着佳人,直接就上手了……



  好吧,说实在的,这青楼其实跟私立大学有点像。男人们都想进来,其中有钱的客人自然是越多越好,但若全是一群有钱的大老粗,那么青楼的格调也很快会被拉下来,不利于长久经营。所以,在招徕豪客的同时,青楼也会对有才学之人敞开大门,请他们进来白吃白住,以培养文艺气氛。若是你能在这里闯出名堂、留下一首出彩的诗词,那么店家甚至还会倒贴钱给你,比如著名的词人柳永就是如此。



  竹雅苑源自于江南,到东海后也继续保留了这项传统,用廉价食宿收养了一些年轻书生进来。不过这边多年没有文学传承,更重要的是没有科举的推动,所以北地读书人的文艺素养很是堪忧。经过一番筛选,这十三个常在楼里露面的青年知识分子,倒有八个是从南宋过来旅居的。



  他们几人看了一会儿,其中一人突然面露颓唐之色,说道:“罢了,还是回去好好复习吧,这考试可不到一个月了。”



  其余几人看得正起劲,听他这么一说,顿时也没了兴致,纷纷摇头叹气回屋去了。



  他们说的这“考试”,指的可是大名鼎鼎的“东海文化水平标准化测试”,是东海商社设立的一种大型考试兼招聘活动,每年6月6日举行,于63年开始宣传,64年正式举办,今年已经是第三届了。



  这项考试其实是从崂山学宫的入学考试发展起来的。当时,崂山学宫的求学者越来越多,超出了教学能力,掌门王闻之便想着筛选一下,择优录取。但崂山学宫是个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但来求学的人却100%没什么理科知识,只懂传统的经史,难不成要用引经据典的考核法来筛选理科人才?后来他灵机一动,设立了一种简易的考试方法,也就是抽取各科基础知识编写成一本入门教材,让他们自学上十天半个月再参加考试。这与其说考的是知识,不如说考的是学习能力,得分高的基本就是悟性好的了,虽说也不完全公平,但足够用了。



  当时也没什么个正规体系,考试也不定期,基本是来一波考一波。但考生即使落榜也不会失望,因为就算不满足崂山学宫的需求,但能在这场考试中拿到分数,至少就说明这个人能读书识字,有一定文化水平了。而这样的人才在当前是很稀缺的,因此只要拿着考试结果去东海商社其他部门应聘,基本是一去一个准。



  而随着东海势力的膨胀,这种考试自然也越来越吃香了,尤其是62年战争胜利后,报名人数一下子暴涨。因此顺理成章的,它便走上了正规化的进程,最后正式成为一种一年一度的统一定期考试。



  鉴于大多数考试者都不是从东海教育体系出来的,因此正式的东海标考还是延续了“教材+自学+考试”的模式,只是分了语文、数学、经史、格致、地理五个科目,相应的教材内容广度也大了不少。但说实话都很浅显,只不过是中学教材的入门版本,有一年的时间自习,足够应试者学透了。显然,若是经过了正规化的东海教育,那么必然会在标考中具有巨大的优势,但是很可惜,到目前为止适龄的高小生和中学生还没有多少人呢,大部分参加者还是想搏个出身的成年人。



  东海标考的主要目的,还是给崂山学宫等大学招收学生,但如之前一样,即使不进大学,考试成绩在其他地方也是有用的。不光能进社属企业,就是私营企业对此也很看重,而且想进管委会各部门入职的话,这也是块很好的敲门砖……而后者对于秉持着传统观念的旧读书人来说格外有吸引力,因此标考私下里又被他们称作“东海科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