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花之争(七十九)

加入书签


  汲水门海峡是由香港的港湾通往珠江流域的重要水道之一,因水流湍急所以被称为急水门,但因为这个名字被认为不吉利,所以取谐音改为汲水门。

  海盗们所处的位置即位隐蔽,它三面环山一面靠海,而靠海的那边又被赤沥角岛所封闭,是防风的天然港湾,这个特殊的飞地也因此称为海盗们最理想的藏身地。

  烂头山又称为大屿山,尼克上次去澳门时便已经来过,还和走私贩打过交道。这一次他又来到了大屿山,与停泊在汲水门的缉私舰队会合。

  这个舰队由30艘战船组成,每艘战船配备50名水兵,原本该由刘总兵指挥,现在他死了,由总兵手下的四个副将来负责,每艘战船重量仅250-300吨,没有破浪装置,连船壳板在内的宽度为12-15尺,船帆用编织的麻布制作,船帆的连缝处用竹竿固定,和欧洲的风帆相比这种帆的抗风能力更强,不过这一优势并不能弥补战船本身的缺陷,在航行速度方面,这种战船甚至比不过最差的帆船。

  船锚是用一种坚硬、沉重的木头制作的,他们将之称为“铁木”,依照他们的说法,之所以选用这款木材是因为它经久耐用。船上没有领航员,全靠舵手来驾驭船舵,他们不喜欢远途航行,在大海上航行时也不会全速开动战舰,只是沿着罗盘方位线沿着海岸航行。

  岸上有很多人看热闹,因为广州水师缉私船还没有和纵横大海的海盗正面交手过,他们的对手普遍是走私船,而走私商的管用做法是贿赂,而不是正面交锋。他们很清楚,如果只是走私不过是罚一些银两,一旦伤及缉私官兵那就是死罪。

  上一次来时繁忙的港湾此刻被清空了,连停靠在蜿蜒曲折水道上避风的欧洲快速帆船都不见了踪迹,海盗船上的海盗用黑纱蒙着脸,光着膀子,拿着佩剑或长毛站在甲板上,嘴上还不断发出粗野的叫嚣声,完全不将官兵放在眼里。

  有一艘印度船好像事先没有接到消息,居然驶向了港湾,船上的水手们都害怕了,仿佛随时准备逃命似的紧张得忙碌起来,一边高喊着一边拉缆绳,让风帆调转了方向,离开了这片水域,缉私船象征性得追了它一段就让它走了,接下来就再也没有哪艘船弄出这样的闹剧。

  曹曦拿着一个望远镜查看着飞地的情况,飞地上有很多个灰扑扑的帐篷,大概有上千个,即便以一个帐篷住两个人,也有两千多人。

  岸上的人以为这只舰队正卷入一场殊死搏斗,但尼克觉得大清将领大概只图造个声势,做点表面文章。康熙帝未亲政时,四大辅臣为了对付郑成功再次实施禁海令,不仅所有船只不得出海,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省沿海居民还要向内迁移12里,实行坚壁清野的战法,形成一个无人区,从而切断台湾的给养。

  这次海上封锁让海盗们非常恼火,于是他们化整为零,分成若干个小舰队,在20多个地段同时发起烧杀抢掠行动,整个沿海地区笼罩在一片恐怖之中。

  郑一或者说是龙嫂则要求属下严格遵守纪律,未经允许不得擅自上岸,否则将遭受严惩。

  朝廷的敕令在最初几年得到了不折不扣的执行,这导致沿海地区渔业废置,田园荒芜,而且郑成功去世后禁海令也没有撤销,这让尼克联想起“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谚语来。

  在康熙统一台湾后,海盗第一个辉煌时代就这样结束了,经过了一百多年的休养生息,又一支海盗团伙公开造反,海盗们不仅人多,装备比官兵更先进,“龙嫂”买了不少英国产的燧发枪和大炮,并且在越南等地买了大船,对上英国海军他们有时也不怕的。

  指挥所位于大鳌镇附近的一个小岛上,大鳌镇是大屿山的一部分,岛上的居民不知是被赶跑了还是自己跑的,他们的房子被官兵占据,尼克也住在其中一户人的家里。

  里面收拾得很干净,屋里供奉着一尊很粗糙的“妈祖”塑像,走出房门就可以看到澳门。

  在尼克达到的下午,澳门的葡萄牙人也来了,他们派出了六艘军舰,协同广州水师一起围剿海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