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花之争(三十三)

加入书签


  燕窝是生活在苏门答腊、加里曼丹、暹罗、马来西亚金丝燕的窝,是燕子把海藻放在嘴里咀嚼转化的胶质物,它是清朝时候从暹罗来华的船只带来的,但更多是来自东南亚和日本。

  清缅战争是乾隆的“十全武功”之一,战争结束清廷派遣使者封爵缅甸国王,正式建立起宗藩关系。

  然而暹罗却停止朝贡了,相对于刚刚结束了清朝十余年战争才无奈向清帝国称藩的缅甸,广东人郑信从建立政权的一开始就呈书清廷,希望接替大城国王,由清帝册封其为暹罗国王。

  但是乾隆皇帝认为他得国不正,不予认可,并回了一封措辞严厉的饬文。三年后,郑信趁着清缅战争期间押送了一批缅甸俘虏进献,并再次请封,经过了一番波折郑信才终于被清廷承认是暹罗国王,并且吞武里王朝再次纳入中原的宗藩体系中。

  朝贡体系是以中原王朝为主要核心建立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中原王朝通过册封中原以外地区的统治者建立宗藩关系,以此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世界共主“天下”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东南亚也形成了一个曼陀罗体系。东北亚属于汉文字圈,东南亚则是以梵文作为通用语言,从文明的角度来看,东北亚更趋于儒家文化,而东南亚则经历了漫长的印度化。即便印度已经在13世纪后开始衰落,印度的梵文、法典等文明要素在这一地区被予以保留,并且被本土化了。

  从朝贡体系来看,在宗主国中国的眼里,“天下”各国一律平等,都是平等的朝贡国,然而朝贡国内部其实存在竞争和矛盾,并且相比起东北亚,东南亚对朝贡活动的遵守仅限于有利可图的标准。暹罗和缅甸一直冲突不断,即便在清缅战争期间,缅甸也出兵占领了暹罗,并导致了暹罗的大城王朝灭亡。

  在这场战争中双方都出动了大批白象,场面蔚为壮观。

  “干什么?”乔治安娜问。

  “没什么。”波拿巴像是不在意似的说。

  她狐疑得看着他。

  “继续念啊。”他催促道。

  于是乔治安娜继续念了起来。

  正是因为大城王朝灭亡,才给了郑信建立吞武里王朝的机会,他将占领暹罗首都的缅甸人赶了出去。也许郑信听说了中国巨鹿之战的故事,他也像巨鹿之战的项羽一样,在下令将行军的锅全部砸掉,并且告诉士兵们,如果不攻下城池,到城里吃饭,你们全部都只能饿死,然后他骑着战象率先发起了冲锋。

  郑信是个勇敢的军事领袖,在他统治期间吞武里王朝走向了辉煌。

  同时他也是个注重利益的商人,在朝贡体系中,中原王朝一直坚持“厚来薄往”,中原王朝回馈的礼物会比朝贡方丰厚,所以这在藩属国眼中无疑是一笔好买卖。而且朝贡的使节每次和尽心个朝贡贸易时会携带大量国内的产品到中国进行销售贩卖,他们可以享受一些优惠政策,比如马嘎尔尼使节团可以享受免税。但是在中国的官僚阶级眼中,这是个亏本买卖,不仅中国回赠的丝绸、瓷器、平纹布在朝贡国当地可以卖非常有人的价格,并且他们还可以出口西方。

  在明代海禁期间,朝贡贸易也是中原王朝与藩属国之间仅有的贸易渠道,但暹罗人来得太勤快了,跟朝鲜差不多,从距离上看朝鲜可比暹罗近多了。

  暹罗与清政府建立友好关系的主要目的是海外贸易的需求,在恢复正常贸易之前,暹罗不得不将燕窝等中国需要的商货送到日本,再由日本贩卖给“唐人公馆”里的商人。

  不论明清都需要大量白银,中国出口生丝,从日本进口白银这一基调在17世纪中叶由于江户幕府颁布“贞享令”而发生了转变,规定中国船只只能带回的白银总额为6000贯,其余皆用铜代替,来日的船只根据出港地方不同划为不同的等级,在6000贯的范围内将贸易额分摊给各艘船。

  对白银的出口限制导致了一种危险,即称为“拔荷”的走私贸易增加,为了增强对中国商人的管理日本唐人公馆,一开始允许入港的船只只有70艘,后来增加为80艘。

  强制限制的政策成效明显,日本铜出口量明显增加,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国制造铜钱,但是即便如此幕府依旧觉得中国采购日本铜的价格太低,因此自己也造铜钱。他们在大阪设立“一座铜”,尝试创立出银铜关系体制,有效控制长崎的铜贸易,但即便如此铜贸易还是陷入停顿,从长崎入港的中国船只减为59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