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胤祯的隐居生活之谜(7)

加入书签


    张宜泉的这两首诗,同样写在重阳时节,内容如下。

    《九日题糕兼呈穆县令段卜士》:

    掷菓蒸饮点细花,糗餐曾见市人家。精和铅粉含高洁。密嵌琼瑶散碎华。陶令县中甘绕口,君平肆里美沾牙。还闻法酒恩随赐,能染天香两袖斜。

    《和穆县令九日题糕诗原韵》:

    谁识诗人宴汉皋,重阳彩笔动惊涛。醉弃玉斝怡情酒,笑咏金盘助兴糕。风急定为欹帽戏,雨晴肯却珮萸劳。一从白雪高歌罢,梦得应须让锦袍。

    我们知道,“重***有很特别的寓意,在《红楼梦》中,宝钗通过“慰语重阳会有期”、“粘屏聊以慰重阳”、“长安涎口盼重阳”等诗句,强调了“重阳”的重要性,具有特别的意义。重阳是“二九”之和,它代表“金玉良缘”,代表君位得其主,代表宝玉的“梦”成为现实。迎春的灯谜“为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说的就是“重阳”并没有出现,其原因是“阴阳数不通”。“重阳”是“九”和“九”的结合,如果“阴阳数不通”的话,那就不是“重阳”,而是一种乱象,是不祥之兆。看见没有,这些宗室成员对“重阳”情有独钟,其原因就在于此。

    那么“糕”与重阳又有什么关系呢?永忠在庚寅年对自己壬申年九月一日的诗作了这样的注释,他说:

    粢粉,即花糕也,有出处。小时作诗,无一字无出处。(见《觉罗诗人永忠年谱》)。

    可见,“糕”与“重阳”一样含有特别的寓意。什么寓意呢?“糕”具有“甜香”和“蒸品”两种特点,而这两种特点恰恰与“天香”和“真品”谐音,故而被赋予了特别的寓意,从而与“重阳”有了密切的关系。

    《红楼梦》把真假之争比喻为唐汉之争,因为唐代表“李”,汉代表“刘”,二者具有真和假的不同属性。“唐”与“糖”谐音,所以“糕”就成了“李”的代称。在重阳时节,“糕”的题材能够成为宗室成员之间的热门话题,就是因为其隐“香”和“真”之意。只有“真”才是“九”,才能与“阳”相匹配,相结合。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宗室子弟个个都对《红楼梦》知根知底,所谓的不知情,只不过是掩人耳目罢了。

    接下来,我们要把注意力转移到我们特别感兴趣的话题上来,也就是诗人与乾隆的关系,这才是这一部分的重中之重。当你翻开这个部分的第一页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孟冬二十五日恭纪驾幸瀛台北海阐福寺道场》这首诗,诗人以高屋建瓴的气势,把我们的视野一下子引入了庄严肃穆的帝宫,场面恢宏浩大,不同凡响。诗这样写道:

    宝塔凌霄福帝宫,山庵水寺梵筵同。每闻钟鼓喧朝日,今见銮舆下晓风。柳岸霜连宸屋白,梅堤春映御衣红。悬知为国迎祥意,共沐恩波造化功。

    很显然,这首诗与《诗稿》的开篇第一首《春色满皇都》遥相呼应,体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场景,反映了君臣上下同心同德,黎民百姓共沐恩荣的繁华景象。驾幸瀛台北海的自然不是别人,正是诗人竭心尽力辅佐的乾隆皇帝。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正是诗人一生的梦想和追求,没想到在乾隆手上变成了现实,令他情不自禁的写下了这首赞美诗。

    帝宫即庙堂,庙堂即帝宫,这个思想与《红楼梦》完全一致。如果把这首诗与宝钗的灯谜诗作一个比较的话,你就知道作者的兴奋并非无缘无故。宝钗的诗如下: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看到没有,同样的天地,同样的帝宫,同样的庙宇,但呈现出来的却是截然不同景象。前者朝气蓬勃,意气奋发,后者凄楚悲凉,令人黯然神伤。这就是政者的不同,带来的结果也不同,所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想想看,经历过“家门不幸”的诗人,能不为眼前的景象欢欣鼓舞?能不为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慨万千?能不为这样的场景发出赞美之声?只有他心里最清楚,这样的太平盛世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

    就在这首场面宏大的诗篇之后,接连出现了五首与夏公先生的赠答诗。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夏公先生”是谁呢?他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在这个舞台上?从诗人的语气来看,这个人不是一个普通人物,有相当高的地位和身份,故以“夏公先生”称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