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一篇低分炸裂的作文

加入书签


  下午,第一节课是语文课。

  铃声响起后,语文老师迟迟未到,马剑刚要给语文老师打电话,这时门咯吱一声开了。

  语文老师额角沁出细汗,她怀里抱着一沓试卷,着急忙慌地走上了讲台。

  “不好意思同学们,语文试卷学校刚刚按班级分完。我发一下成绩。”语文老师将试卷放在讲桌上后,开始颁发成绩:“李玉海,88分。呵,你考得分数倒是挺吉利啊!”

  一片笑声中,李玉海大言不惭地上台领了试卷。

  “孙雨燕,119分,很好,继续保持!”

  ……

  “马剑,121分,嗯,不错不错。马剑永远是咱们班,最稳定的学生。”

  ……

  “林涛,51分?!语文你给我打51分,跟数学考了二三十分有什么区别?”

  李亦儒尴尬地挠了挠头,他总感觉这话在点自己。

  “李亦儒,9……97分?”语文老师大吃一惊。

  她连忙翻开试卷,现代文阅读,李亦儒满分……古诗文阅读,李亦儒依旧满分……

  翻到作文,作文只打了21分。

  语文老师一惊,连忙扫了一眼作文,这作文写得很长,试卷没写下,又在试卷上贴上了一条胶带,粘上了两张草稿纸,草稿纸正反面都写得密密麻麻的。

  语文老师一边看作文一边气道:“写了这么多才给这点儿分,就算是跑题了也不能这么低吧?而且字迹这么工整漂亮!”

  “就是!”李亦儒在旁边附和着,他已经走到讲台上准备领取试卷了。

  语文老师将尚未发完的试卷推给李亦儒:“你把这些试卷发下去!”

  说罢,语文老师仔仔细细地看起了李亦儒这篇超量作文。

  语文试卷作文题目有几个备选,其中一个题目的大致意思是:古代有孟母三迁的典故,根据孟子的生平,你又想到了什么呢?

  李亦儒的题目是:

  光这个标题,就够唬人的。而且这还是一篇论文。

  高中生写这类东西,估计语文阅卷老师要么眼前一亮,要么懒得看,懒得看的原因就是觉得学生也不可能写出什么东西来,或者,某些中学的语文老师,未必真就看得懂。

  论文内容:

  被称为“孟子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被世人誉为“清代新疏家的模范作品”。自古以来,它便是研究热点。

  ……

  本文对训诂特色的探寻,是安放在时代的比较之中。在比较中,发现属于本时代的训诂特色。用古时最权威的焦注本,亦让探寻到的现代训诂特色更有说服力。本文将从的训诂方法、训诂用语以及训诂内容三方面分别讨论其特点以及试图探求其形成原因。

  ……

  语文老师细细地琢磨了一下,是那么回事儿,于是又细心地看下去。

  内容:

  古注本,体例虽有不同,但训诂方法却大同小异。求义方法上,多采用以形索义、因声求义、以义求义之法,既求义,又证义。证义方法上,多采用“以义证义”和“以声证义”。

  ……

  例如,“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对于此句出处、背景以及相关释义,焦循引等考辨文字,进行详尽论证,步步推导,乃至洋洋洒洒一页有余。杨本则简明如下:

  时日害丧:时,指示词,此也,相当于“这”。害,同“曷”也,何也。这里是“何时”的意思。有人把它解为“何不”

  ……

  论文引经据典,生僻晦涩,但语文老师越看越开心。

  不管李亦儒写得对错,这篇文章根本就不是一个普通高中生能写出来的,给你个机会让一个高中生瞎编,估计都没几个人能编出来!

  结尾:

  通过对的文本梳理,以为参照,大致可归纳出的训诂特点:一是训诂求证过程简化,训诂方法并用;二是训诂用语与时俱进,古今并存;三是全译直白流畅,点注简明扼要。而探究其训诂特点形成背后的原因,总而言之,是注家个人的选择,是注书读者的限制,更是注书时代的要求。

  语文老师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又吃惊地看到了文章最后缀着的参考文献和注释:

  参考文献:

  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60.

  焦循,撰.沈文卓,点校。,中华书局,1987.……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