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用香文化

加入书签


    至于那个什么林文泉,就没听说过他是谁了,不过倒是听说过他父亲林俊的名字,杨延和在朱厚即位以后,向朱厚举荐,想复用一些人为官,这些人里面就有林俊。

    李缙愣了一下,接着又问:“哦…那我能不能在这个时候去见夏溪呢?”

    陈莆没有擅自做主,立即就带李缙去见夏溪:“这还要看夏溪姑娘的意思,李大人,不如这样吧,你在这里等下官一会儿,下官去帮您问一下,要是夏溪姑娘让您过去,那下官会马上带您去夏溪姑娘那里,可若是夏溪姑娘不想让您跟杨翰林,还有那个林文泉碰面,那您就只能等到他们走了,再见夏溪姑娘了。”

    李缙点了点头:“好,那你去问下夏溪吧。”

    “那李大人你在这里稍等,下官去去就回。”陈莆说完就跑走了。

    而后过了十几分钟,陈莆从夏溪那里回来了,说夏溪要他过去,于是李缙便跟着陈莆穿房过屋,去了演乐坊的后院。

    演乐坊的后院有很多相连的院子,这些院子都不大,尽是些小院子,这些小院子不规则地挤在一起,跟个迷宫一样。

    陈莆领着李缙进了这个迷宫,经过一些院落,最后来到东边一个稍大一点的院子里,进了院中的正房。

    这院中的正房就是夏溪的居所,李缙一进夏溪住的屋子,便闻到了一种很特别、很好闻的香气,这个香气指的是烤焙香料所散发出的气味,即焚香所产生的香气。

    用香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象征,经过数千年的演绎,在不断与中华其他文明交融后,升华成为了一种具有更高精神层面,能够体现华夏民族独特美学神韵和思维价值的社会文化活动。

    先秦时期,随着人们对香木、香草使用的增多,香在精神层面演绎出了道德审美的寓意,可视之为中华用香文化的起点,到了魏晋,熏香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了,唐宋以降,随着外来香料的大量输入,逐渐形成了以文人为主导的用香文化,各种香具、香料、香谱、香仪都日趋完善,并留下了诸多关于香事的诗词歌赋。

    香这种东西,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

    在古代,香是人们生活里不可或缺之物,已然融入到了各阶层人们的饮食起居和精神生活之中,成为了雅文化的典型代表,闻香乃四雅(闻香、品茶、挂画、侍花)之首,是文人雅士的最爱。

    对于文人雅士而言,香不仅仅是散发的气味,更是有语言、有灵魂的,用香已被其内化为日常修行,后升华成一种生活美学和哲思,即一种精神提炼。

    时至元明,得益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用香文化也得了极大的发展,可到了清中期,由于外敌入侵,国力衰弱,香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用香文化由此开始没落,以致后世几近失传。

    但在李缙生活的这个年代,用香文化还没有没落,正是鼎盛之期,街上供应香料的店铺随处可见,买香用香之人不胜凡几,就连李缙家里都有香炉,要是他在家中做什么事情,也会弄些香来焚,不过他对香事可以说是半窍不通,基本上都是瞎焚。

    明朝这个时候早就有了线香,就是那种成枝的,点燃就可以烧的香,但焚香用的却不是那种香,焚香用的香,是用不同种类的天然香料+不同配比的辅料+不同的工艺制成的‘合香’,合香千差万别,种类有香丸、香球、香饼和香的散末等。

    而焚香也不是把香丸、香饼等,直接扔进香炉加以焚烧,要让香丸、香饼发香,需借助炭火之力,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是尽量减少烟气,让香味低回而悠长,因此香炉中的炭火要尽量燃得慢,火势低微,而久久不灭,为最好。

    焚香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把特制的小块炭墼烧透,放在香炉中,然后用特制的细香灰把炭墼填埋起来,但要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能够接触到氧气,不至于因缺氧而熄灭,再在香灰上放上瓷、云母、金钱、银叶、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板,最后把小小的香丸、香饼,放在隔火板上,借着灰下炭墼的微火烤焙,缓缓将香芬发挥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