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傅庙里论纲常

加入书签


    郭襄生在郭家,就必然会被世人关注,人们对她的要求自然也就会比其他人要高很多很多,她所做的所有事情都会被人们品头论足,这都是她不愿意的,但是又不得不接受的。

    父亲郭靖,一生行侠仗义,用生命在守护着襄阳城,守护着大宋江山。纵然这样,也有人不理解,说他沽名钓誉。

    郭襄可不愿意像父亲那样活得太累,她只是一个女孩子,她还年轻,她还有很多梦没做,襄阳危急之时,父母年过半百不假,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郭襄的行为换了郭家以外的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引起别人的非议,只因她生在郭家,父亲是郭靖,母亲是黄蓉,她就被世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要去承担家国天下的责任。

    有时候命运是公平的,有时候它又是不公平的。因为郭襄和破虏是郭靖的儿女,人们就会以对郭靖的要求标准,对他们也做出同样的要求,希望他们能够不辱家门,有所作为。

    有宋一朝,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太多了,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论调,而且人们争先恐后,乐此不疲地去实践、去弘扬。

    岳鹏举、辛幼安、陆放翁个个都是以天下为己任,岳鹏举后背刺着“尽忠报国”;辛幼安临死仍不忘收复山河,大呼“过河”;陆放翁活了八十五岁,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王师北上平定中原。

    可是从宋高宗赵构开始,一连八个皇帝,整整一百四十年,大宋王朝都偏安一隅,把皇宫建在杭州西湖边上,取名“临安”,可这名为“临安”,实想“长安”,如此不争气的朝廷,怎能长治久安。

    陆放翁一生既从军,又善文,苦苦等了八十多年,都没等来王师北上,最终只能含恨离世,临终之前有诗一首,名为《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放翁的愿望在他生前未能实现,死后非但没有实现,还让他的子孙后代跟着遭殃。

    以前的破虏理解郭襄,也理解郭芙,就是不理解自己的父亲。因为他总是因为国家需要和民族大义,把自己的一切都抛之脑后,在自己的孩子犯下错误甚至身处险境之时,他仍然不肯放弃自己的原则,甚至要求家人和朋友也能够像他一样一心为公。

    破虏看到吕文焕,将他和父亲郭靖的所作所为做了一番对比,才慢慢理解了父亲,对于父亲多年的严格要求,甚至是不讲道理的要求,在他看来几乎是苛求,他全部明白了,也接受了,原来自己骨子里和父亲是一模一样的。

    吕文焕老泪纵横,向破虏诉说着自己的不易,说得最多的仍然是不得已,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一大家子人考虑。

    吕文焕一生最为仰慕的,甚至可以说是羡慕的人就是郭靖。郭靖的儿女各个出类拔萃,妻子又能够全力支持他的事业,反观自己,虽然有一大家子人环绕着自己,不是向他要钱,就是向他要粮,要么就是想谋个一官半职,连一个懂他的和爱护他的人都没有。

    在没有向蒙古人投降之前,吕文焕就常常倍感焦虑,时常说自己很寂寞,很没有成就感。在投降蒙古人之后,他的这种失落感更加与日俱增,以至于他时常一个人望着南方潸然泪下。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家人牵绊的他,最终还是成为了自己最反感、最瞧不起的人。在蒙古人那里,他也备受冷落,出力不讨好,始终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虽然衣食无忧,可心里却愈发的煎熬。想起过去的种种,他总是悲伤不能自已。

    若没有这番谈话,可能破虏一辈子也瞧不起吕文焕,可是现在的他,却认为吕文焕是真的值得托付的人,他将国事尽心尽力做好,将家事也时常记挂在心头,他一生也不会做什么坏事,也不会故意去伤害谁,可是他的结局却让人觉得无法原谅。

    辞别了吕文焕,众人坐上了马车,眼看天就要黑了,破虏等人加快了行进速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