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热血祭苍茫-第2/3页

加入书签
    他所表现出来的以”仁“为核心的质朴厚道,在中原武林几乎人见人爱,许多武学大师都愿意教他武功,这是他习武的内在基础和优势。

    在武学方面,他表面上看起来是记忆差,反应慢,接受愚钝,学不会精巧招式,可是他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既然精巧的招式无法熟练掌握,那就根据自身的条件寻求转变,不如择其能学而学,用心专一而不贪多,持之以恒而能循序渐进,以勤为径而终能从渐悟到顿悟的大智若愚的武学境界。

    可是空有武学境界,郭靖是不可能成为大侠的,他明白“天下为怀,苍生为念”才是侠的最高理想。

    在民族冲突极其尖锐时,他把人民的苦难放在第一位。他的仁心义胆,是以天下百姓的生死存亡,与民族国家的安危祸福为念,从而大义凛然,大气磅礴。

    而且这样一位大英雄令人钦佩之处,不仅在于他战胜了自己天生的资质愚钝,他以博大的胸怀与坚强的意志,练成的绝世武功;而且在于他超越了一己的私家恩怨,成为了一个奋不顾身,甚至可以说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挽救民族危亡的大英雄。

    郭靖的一生,是毫无缺点的,是极度完美。他对父母孝,对国家忠,对爱情贞,对朋友义,对子女爱。

    连杨康这样的坏蛋死了,他也会耿耿于怀,亲自为杨康的儿子取名为“过”,取字为“改之”,希望杨过和他一样。

    郭靖是大侠,不但在江湖上称侠,而且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万民称颂。郭靖对敌时,虽死不屈,一生之中,未曾玩过半点花样,说过半句假话,行过半点诡诈。

    可是现在襄阳城大门已经被人打开,他也只能全力抵抗,由于实力过于悬殊,郭靖与妻子黄蓉很早意识到襄阳城终会失陷、大宋王朝迟早将灭于蒙古人的手中,他们既不愿意开门投降,也不愿意弃城而走,经过深思熟虑,夫妻二人决意城破之日,以死殉国。

    破虏想起父亲曾经屡次对他耳提面命,不厌其烦地讲家国大义,讲为国为民,如今的他,正在眼睁睁地看着年过半百的父亲,在这已经沦陷的襄阳城,与源源不断的蒙古大军殊死搏斗,明知不敌却誓死不退。

    以往的蒙古发起冲锋之前,会派出弓箭手,朝敌军疯狂射箭,可现在看到对面的人是郭靖,没有人愿意用弓箭射向他。

    忽必烈非常敬重郭靖的为人,屡次三番地想劝郭靖不要与自己对敌,他很想好好地替父亲去照顾郭靖,哪怕他不愿意为己所用,看在他与父亲托雷结拜的份上,也断断不会难为他。

    蒙古大军虽然与郭靖敌对多年,但是郭靖侠义为怀,武功盖世早已传遍蒙古,所有人都很敬重他。破虏看到蒙古人虽然进了襄阳城,却不再把弓箭作为进攻手段,心中早已明白了一二。

    他转身对郭靖道:“父亲,蒙古人有意保全你的性命,我们不如就此撤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后竖起义旗,再伺机而动,夺回襄阳也未尝不可。”

    郭靖听了破虏的话,心中甚是酸楚,想起自己多年经营,苦心孤诣才有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般的感悟。

    这时的郭靖早就已经热泪盈眶,他也没有像以前那样义正辞严地去跟破虏讲人生理想,讲家国大义,现在不是掰扯这个的时候。

    他想了许久,才转身指着身后的人说道:“我多挡蒙古人一会,能够突围出去的人就会多几个,我们撑得越久,他们活下来的希望就越大。”

    破虏何尝不懂父亲的心思,郭靖将范文正公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一直挂在心上,范文正公的人生信条他一直都铭记,他也结合自身实际,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发扬光大。

    整个中原武林,都知道有郭靖这样一个江湖人士,以高超的武艺和大公无私的品格让人折服,情愿随他一起义守襄阳。

    多年坚守,襄阳城已经与郭靖融为一体,深深地打上了他侠义的烙印。江湖人称去襄阳的人不知道郭靖,跟没去一样。连丐帮、全真教都愿意倾巢而出,这两个可是江湖上响当当的大门大派,小门派更是不胜枚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