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汗下令围襄阳-第2/3页

加入书签
    徐晃在众将中最擅长奔袭作战,此次果然不负众望,在樊城之下和关羽大战,而曹仁也开城迎击,关羽腹背受敌,只能选择后退。

    忽必烈敏锐地发现,当关羽率大军围困樊城之时,他并没有强大的后援力量,才导致徐晃和曹仁两面夹击,最终兵败身死。

    现在蒙古大军围困襄阳,是有大量的时间和兵力去实施的,而且襄阳以北的广大地区都已经是蒙古人的地盘。蒙古大军进入中原,似乎失去了以往狂风骤雨般的威力,光襄阳一地,就断断续续打了三十多年。

    降将刘整成天在忽必烈耳边念叨“无襄则无淮,无淮则南宋唾手可得”,忽必烈在他的强烈建议下,迅速地将战略进攻重点放在了襄阳城。

    投降蒙古的刘整,他之所以提议让忽必烈击破襄阳,再图南下,是因为他对宋朝的布防了如指掌。他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身为降将,不想办法立下大功,那是无法在新主子那里立足的。

    他为忽必烈制定了只打襄阳,襄阳一破,临安不保的策略,如果蒙古大军攻下襄阳,一举平定大宋,他当居首功。

    其实,在所有的战争中,无非就是两种方式。如果你比较弱,要打强对手的时候,一般是集中优势兵力,包围敌人薄弱之军,比如韩信对项羽的打法,曹操对袁绍的打法。

    还有一种是当你比较强,打弱对手的时候,通常就会用“斩首行动”。可以说,蒙古的军事力量远强于宋朝,所以刘整会给忽必烈提这条建议。

    郭靖黄蓉早于蒙古人之前,就意识到襄阳的重要性,于是对襄阳城进行大力整顿,加固城防,积蓄粮草和武器,已经提前做好了防守的准备。

    两大帝国,一南一北,在襄阳一带展开一场大决战,襄阳不败,则南宋不灭。蒙古人的攻势越来越猛,而大宋朝廷被奸相贾似道牢牢把持,他蓄意隐瞒襄阳战况。

    由于忽必烈得位不正,阿里不哥纠集了一批蒙古宗王,趁忽必烈统兵南下,趁机发动政变,想一举推翻忽必烈刚刚建立的政权,取其汗位而代之。

    忽必烈得到密报,星夜兼程北上平叛,临走之前他阿术任统帅,宋朝降将刘整任军师,发动襄阳之战。作为进攻方,蒙古大军首先面对的就是襄阳与樊城的地理问题。

    襄阳和樊城中间隔了一条汉江,南北对望,两城有浮桥相接,粮草与军人互为援助。

    樊城的地理位置稍差,自古以来民间就有“纸糊的樊城,铁打的襄阳”的说法,相较于樊城,襄阳的地理位置就优越得太多了。

    襄阳城地势很高,北面、东面、南面被汉江环绕,且江面宽阔,西面是万山,西南面是羊祜山、岘山,除了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保护,襄阳城下的护城河,也是中原大地上自古至今最宽的护城河,有六十多丈宽。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为蒙古大军进攻所面对的第一关。

    襄阳城也曾经落入蒙古人之手,那是郭靖黄蓉奔赴襄阳之前的事情。

    淳佑十一年之前,襄阳被蒙古大军控制在手里,宋京湖安抚制置使李曾伯,认为襄阳是防卫蒙古人的战略要地,不能有失,他立志收复襄阳。

    由于连年战火,襄阳城残破不堪,成了易攻难守之地,而恰好当时的蒙古大军并没有意识到襄阳城对于他们征服大宋的战略意义,对襄阳城也不太重视,对残破的城市没有进行修缮,这就给了宋军得手的机会。

    淳佑十一年四月,李曾伯派高达率领两万一千名宋军,打败了盘踞在襄阳城的蒙古人,一举收复襄阳、樊城。

    刚刚收复襄阳城,李曾伯就下令对襄阳和樊城的城防进行加固,使得襄阳城防周长九里,樊城接近四里半,又限期两个月在城内建造了一万间驻屯营房。

    靠李曾伯一人之力,对襄阳城的改变并不显著,所以在淳佑十二年春,李曾伯向朝廷建议在襄阳实行营田,奖励屯田,运输米粮,修筑城堡,免税,增兵协防等六条建议,但是朝廷只是象征性地采纳了他的一小部分建议。

    在这之前,李曾伯上书说“襄阳刚刚收复不久,城池虽经修缮,但耕田还未开垦;房屋虽经初建,但街道还未修通。请求免除襄阳三年的租赋。”朝廷下诏同意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