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大战(三)

加入书签


    

    一个懦弱的领导者只能带出一群懦弱的战士!

    这句话李汉一直挂在嘴边,并且实施引以为戒!

    派兵抢占河南要地的举动当真迷惑了国内的绝大多数势力,至少连北方的袁世凯本人,都以为他看出来中央解决讨袁军之后,就是出兵威逼他的想法而不得不做出的准备,却没想到他竟然会思考不顾及名声之流,明着争夺河南,暗中却派兵奇袭安徽。虽说有段芝贵歪打正着派出的皖军第一旅阻挡了入王军队一个日夜,不至于令安徽省内的北军陷入混乱之中。

    然而,第二日反应过来的袁世凯当下发动麾下所掌握的所有媒体,借助中央大势跟李汉暗中派兵连夜隐蔽入皖等为理由,果断发动举国力量就像月前至于讨袁军借口‘讨袁’,公然行使分裂国家的举动一样,对他进行口伐声讨。甚至逐词逐句的批驳他的通电,以‘行踪不轨’、‘阴谋有二’、‘不知其派兵入皖作何居心’等罪名,欲要借助国内百姓的反战之心,将主动挑起战争的屎盆子扣在李汉的脑袋。

    可惜,袁世凯却忽略了一件事情。

    之所以他曾经用出这一手在南方如安徽、江西、广东等国民党人控制的省份内都能大行其道,一是因为比起手段老辣的袁世凯,国民党人无疑表现的太过稚嫩;二来即便是依托萍乡煤矿而财政富裕的江西,每年都要从中央接收大量的款项,比如教育、改编军队等费用,甚至连军火等在袁世凯没下定决心之前,为了安抚各地的势力,多数都是由中央专款购买后拨发往各地。袁世凯的中枢政府掌握了钱袋子,没开战之前胜算便已经过半了,等到开战之后,他只需要停了对各省的财政拨款,断去了军火补给,停止了为拉拢对几省领兵之将的‘特殊经费’,再有举国报纸的反对之声,绝大多数势力都败在了他的这些手段之。

    然而,这些手段对李汉有用吗?

    答案是完全否定的,影响微乎其微。

    第一,讨袁之战发动前,西部七省经过李汉的建设,已经仅次于中央名以控制的其余各省加在一起的经济规模,尤其是在重工业更是将一直依靠同列强购买的袁世凯的北方政府甩出了几条街道。有着这样的实力,北方中央经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打压他的势力,怎么可能再向西部拨发军火、经费等,可以说从经济来说,李汉控制的西部地区对袁世凯的中枢几乎不存在其他各省的依赖性。

    第二,经年以来李汉在国内士林之间、报纸之的骂名多过赞誉,国内各省势力出于种种忌惮,一直以来都是暗中幕后,没少指使报纸抹黑他的形象。李汉深懂厚黑之学,名声视之为粪土。甚至因为国内如今培养出的留学生多少不是亲近中央便是跟主张暴力革命以及政党政治的党人走近,以他稳中求变的性子便是送到他的面前他也不敢重用。干脆只顾小心经营自己控制的省份,最多影响力延伸到附近几省,宁可多花些心思往国外聘请洋人技师、洋人教授,也懒得在国内的一帮还打着‘西学中用’的幌子,背地里却极为抵制西方先进技术跟科学,阻碍近代科学跟技术升级的所谓‘精英阶层’,倒也不惧他们的指责、谩骂!

    而且,随着控制区域的不断的扩大,他所控制的区域已经连成一片,即便是短时间之内袁世凯封锁了长江口,甚至禁止临近省份向他所控制的统治区内输送粮食跟矿产等,也对西部造不成多大的影响。毕竟西部联合军政府的实业生产出的东西,多数都是直接在统治区内便能消化掉,如糖、罐头、面粉、服装等随着大战的开始军事机器所需要消耗的物资更多...

    经济的不依赖性,令李汉对于来自北方袁世凯的手段多数具有免疫力,这也是为什么他的西部军政府一直能够顶住中央的压力,始终没有将本该将为‘厅’或‘司’的军政府各级部门改制。袁世凯的手段,最多令他在国内其他地方本就不好的名声再臭一些罢了。早就在战争一打响便下令禁止了全部北方跟大多数党人所控制的报纸进入他的控制区域,只要军政府能在战争带来的动荡开始对普通民众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前打赢或者结束这场战争,一切就都不存在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