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2章 有一个想法

加入书签


  哭了一会儿后。

  “哎!”

  李太后幽然叹了口气,喃喃地说道:“也不知为何要定下这么一个规矩?亲王都得去外地。亲王多了要去,可眼下只有镠儿一个,那些大臣眼里也容不得沙子,非要急着赶你走。”

  啧啧……

  朱翊镠听了又是一愣,心想这话说得……只像一位护犊子的母亲,哪像一位掌舵的太后啊?

  分封制可是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祖制,后来到成祖朱棣手里版本加强了。

  朱元璋二十六个儿子,除了第九子朱杞和第二十六子朱楠早夭,第八子朱梓因涉嫌四大血案之一的胡惟庸案而自焚绝后之外,其余二十三个儿子皆封了王。

  有分析认为,朱元璋施行“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封海内”的也是被历史早已遗弃了的“分封制”,大概出于四个原因。

  第一,首先当然是为了巩固北方边防的需要;

  第二,对武臣不放心,感觉还是交给儿子靠谱;

  第三,学习效仿刘邦;

  第四,朱元璋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

  后来朱棣当权,收缴了各王国的护卫军,藩王的军政司法权也被全部收回。这样,各路藩王就成为名副其实的、被国家奉养但毫无实权的皇亲贵族。

  导致到了明朝后期几十年,供养分封皇室的开支居然超过了全国官吏俸禄的总和,几乎占全国税粮收入的五分之二。

  某些省,比如像山西,甚至超过了军饷和粮仓府库的储蓄。

  这个相信朱元璋也始料未及,本来是为了保证朱家江山而制定的祖制,发展到后来却急速地将朱家江山推向了衰亡的深渊。

  分封制——原本早已被历史遗弃,朱元璋却执意捡起来,尽管经过他精心改造,比如“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等等。

  但仍未摆脱分封制带来的历史悲剧,对大明王朝至少造成了两个极为严重的后果:

  第一、大明皇家从此开始逐渐出现了一群妥妥的无忧无虑、不思进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寄生虫和生育机器;

  第二、大明帝国从此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使得后来的大明皇帝当家时常常入不敷出,老百姓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影响了整个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提到明朝的分封制,要说各路藩王简直就是国家的毒瘤,相信稍有脑子的人都不会反驳。

  想要拯救大明王朝,分封这个制度必须得改。

  朱翊镠忽然觉得自己好像,似乎能够为此做点什么。

  如果,假如从他这个亲王开始做起,不知会有什么效果或结果?

  关于分封制,到了满清入主中原当家做主后意识到这个问题,采取与明朝截然相反的国家政策:所有亲王一个都不许出京。

  事实证明那也有许多弊端,像明朝亲王必须出京一样,都不是解决皇室宗亲的好办法。

  但相比较而言,大明的亲王问题似乎更为严重,已经到了严重危害国家机器运转无法控制的地步。

  尽管分封制是朱元璋定下的祖制,可李太后为了自己儿子,话语中明显夹含着不满。

  鉴于此。

  朱翊镠试探地问道:“娘,你是说分封制不够理想吗?”

  李太后微微一滞,似乎意识到什么,回道:“娘不敢批评祖制,只是镠儿还是个孩子,那帮臣子就要弹劾你赶你走,娘心里不舒服,可站在你皇兄的角度,娘又徒然兴叹无能为力。”

  “哦!”朱翊镠点了点头,又说道,“娘,其实抛开孩儿的问题不谈,分封制就是不够好啊!”

  李太后当即警惕道:“镠儿,这种话你可不能乱说。”

  朱翊镠咂摸着嘴,小声道:“可孩儿觉得并没有乱说。娘,各路藩王就是国家的蠹虫。”

  “……”李太后惊讶地望着儿子,从她的眼神里可以看出,显然她也认同这个观点,只是不敢违背祖制去做什么。

  李太后深深叹了一口气。

  尽管她没有多说什么,但态度已明了,一切都在那一声叹中。

  朱翊镠相信,同时代的人也都能够认识到藩王问题的危害性,只是像李太后一样不敢轻易触碰。

  大明说到底还是人治为主,做什么之前,总喜欢问祖制如何?有没有前例可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