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平台公司-第2/3页

加入书签
    沈淮溜走了,孙亚琳倒不能耍性子也回去补觉去——她今天才回梅溪,筹资的情况,跟沈淮沟通过不算,还要跟褚宜良、杨海鹏、周知白他们再通报一下,还有沈淮关于要搭建更专业筹资平台的事宜,也简单的先讨一下。

    过了片刻,杨海鹏与钱文惠以及郭全,陪同市锻压厂的赵益成过来。

    杨海鹏好奇的问道:“沈淮上午没在家里睡觉,怎么这会儿就打着哈欠先溜回去了?”

    孙亚琳也不说沈淮上午给区教育局几个局长骚扰的事,说道:“谁知道啊?”

    杨海鹏又介绍赵益成给孙亚琳、朱立认识,说道:“我们是不是到饭店等老褚、周总他们过来?”

    梅溪镇南片是新镇区,北片还是老旧破烂,但正是坐车在学堂街从南往北行,看着两片区域的天差地别,也就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沈淮在梅溪一年半时间,给梅溪带来的变化到底有多大。

    赵益成跟沈淮才刚刚见上面,但也因为业务洽谈往返梅溪镇多次,对梅溪镇一年多来的变化也是知道的,也知道梅钢的发展速度有多迅猛,对市锻压厂接下来的发展,也不禁热切期待起来。

    吃过晚饭,赵益成等人先离开,孙亚琳还要跟周知白、褚宜良、杨海鹏、朱立他们通报海外筹资情况——

    “目前筹资还谈不上多理想,关键还是梅钢的声誉没有打出去,在东华以外,还没有形成影响力——再一个,东华整体的招商引资条件,也没有什么吸引力。除开前期投入的资金,我这次筹到的资金,甚至不到一百万美元,”孙亚琳说道,“为了保证新项目建设速度不落下来,保证筹资效率更高,沈淮打算把新项目公司的股权整合一下,分成四块:梅钢算一家,众信算一家,宋鸿军在香港算一家——香港那边其实有很大潜力可挖——然后就是周总、老褚、杨总你们几个算一家。这次春节,沈淮回京,会跟宋鸿军沟通这件事……”

    周知白、褚宜良他们都知道沈淮、孙亚琳的意思,是要他们对新项目公司的投资整合到一个平台下,通过这个平台对外筹资,对新项目公司占股,而不再是以各家分散的对新项目公司持股。

    这样一来,新项目公司的筹资任务,就可以分散到四个平台公司上来,梅钢那边就可以专心负责工厂建设。

    对新项目公司而言,不管平台公司筹资的方式是拉人入股,还是向银行借贷,还是向私人借高利贷,只要这些资金通过平台公司汇入新项目工厂的建设,就不会影响到新项目公司的财务稳定。

    而且新项目公司的自有资本增加,也可以再向银行追加更多的贷款——说到底就是为了以更小的代价,撬动更多的资本。

    孙亚琳把事情大体通报了一下,也觉得这些天劳累得很,身软体娇,要先赶回去睡觉,留着周知白、褚宜良、杨海鹏、朱立他们在一起商量。

    这本来就是要把他们对新项目的投资凑到一个平台公司里去。

    “还是沈淮有想法啊,”褚宜良笑道,“平台公司一成立,我们明年从其他地方补上来的血,都要这平台公司吸过去用了……”

    褚宜良他们对新项目的建成,没有太大的疑问,他们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梅钢的崛起,知道沈淮率领下的管理团队有多强的能力。

    新项目现在就有一亿的自有资本,银行放款也超过一亿两千万,就算额外筹资困难;只要整个九五年的经济形势不变化,梅钢、鹏悦、紫萝家纱、渚建建设等公司,也能产生上亿的利润注入新项目,顶多就是将新项目公司的建设周期拉长而已。就算再差,陆陆续续拖到九六年底、九七年初,新工厂也能建成。

    一个年产能逾五十万吨的钢铁项目,两到三年的建设周期,在国内当然不能算快,但也不能算多慢。

    有梅钢现在运行的炼钢钱进行参照,褚宜良他们对新项目的运营前景也相当看好。

    就算随着各地钢铁产能持续释放,使得国内钢材市场供需缺口减小,但随着梅溪电厂及码头的陆续建成,新项目公司随同梅钢一起,生产运营成本也将能持续降低。最先失去竞争力的,将来市钢厂这些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钢企,新项目的盈利预期还是相当明朗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