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动之以情

加入书签


    5000字大更,求订阅,求收藏,求红包,求捧场。

    各位兄弟有兴趣的可以加我的微信号:sechao001,请注明是读者。

    ————————————————————————————————————

    第二天上,在港-澳办主任赵军等官员的陪同下,考察团先后游览了故宫、香山和颐和园,原本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八达岭长城也是北京一处有代表性的景点,但考虑到考察团主要成员至少都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而八达岭又还没修建缆车,港澳办便取消了这一选择。

    早上的游览结束后,下午,一部分团员留在酒店休息,一部分则是选择离开酒店,享受自由活动的时光,卫雄和霍振霆就是其中的两位,相比跟团行动,自己逛显然更符合年轻人的兴趣。

    他们选择的游览地点是北京胡同,北京胡同始于元代,那时候整个元大都只有29条胡同,因当时明确规定宽9.24米的才叫胡同,若达到18米宽就叫小街,到36米宽就称为大街了。

    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原元朝都城,并把元大都改名为北京。至此,北京成为了整个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此后的数百多年中,北京城经历多次扩建,到清朝末年,北京的胡同总数已达2077条之多。不过此时对原来元朝作的胡同必须宽9.24米的规定,早已经逐渐模糊了。

    在民国期间,由于政府对城市的规划,胡同数目又有增长,超过了3200条。而北京胡同的数目也达到了历史之最。之后由于战争破坏和新中国建立后的城市建设,北京胡同的数目开始减少。

    由于有港-澳办派来的导游,卫雄和霍振霆逛的都是些著名的胡同,如南锣鼓巷、国子监街等,边逛还边听着导游的介绍。就所看到的而言,这些历史悠久的胡同似乎都保存得不错。

    但卫雄却知道除了有数的几条胡同外,绝大部分北京胡同都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很多都已经破败不堪,而且在未来二三十年间,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会因为城市改建等各种原因被拆除。

    “这里看起来挺不错的,用来拍摄一些古装戏,尤其是以明朝和清朝为背景的古装剧,刚刚好。”

    欧阳雅晴在街边一个卖糖人的小摊前兴致勃勃的看了好一会,然后又转头看了看大约只有十来米宽的街道两边摆着的其他小摊,脸上带着一种小朋友得到新玩具时的那种新奇和兴奋。

    自从来到北京后,所见所闻都是她在香港前所未见,前所未闻的,自然是看什么都觉得有趣。

    “这位小姐还真说对了,前段时间确实有一个来自香港的剧组在这里拍戏。”担任导游的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戴着近视镜,长得挺斯文的,听到欧阳雅晴的话,立刻热情的说道。

    话说在如今的内地,像欧阳雅晴这么时尚漂亮的女人实在是少之又少,何况欧阳雅晴衬衫最上面的两颗纽扣习惯性的没有系上,一条深邃的沟渠清晰可见,更是让这位导游小伙两眼发直。

    当然,并非是欧阳雅晴来到北京了还故意卖弄风-骚,而是7月的北京实在太热,这样能凉快一些。

    “香港来的剧组?老板,应该是剧组吧?”欧阳雅晴有些不确定的朝卫雄问道。

    “嗯。”卫雄点了点头,据他所知,最近并没有香港剧组来北京拍戏,除了剧组。

    而早在一个多星期前已经杀青了,剧组也已经回到香港,再过几天就将在凤凰卫视的晚间黄金时段正式开播。

    “这里以前是谁住的?”

    这时卫雄看到路边有一个挺大四合院,门没关,他便走到门口朝里面张望了下,很快又退了回来。

    从围墙看,这个四合院以前的主人不是大商人,就是当官的,可如今却已然失去它昔日的光彩。

    刚才他朝里面张望。

    呵,住着人,还有几个小孩在院子里的空地上玩耍。

    但难掩破败之像,如果再不妥善保养,再过几年,估计就无法住人了,到那时多半是被拆掉的命运。

    导游小伙也走进去看了看,然后说道:

    “我也不知道,在北京像这样的四合院很多,不过这里靠近国子监街,应该是清朝某个官员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