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征粮旧事

加入书签


    贞观六年,关中大旱,钦天监袁天罡夜观天象,占卜卦象预测关中千里大旱,连续近一百天未曾落雨。

    关中百姓流离失所,纷纷逃荒。

    为了缓解关中旱情,李世民下诏关中百姓悬赏银钱打井,打一口价赏钱二十贯。

    可下令二十天,右卫汇报反馈道关中百姓压根不知道有这回事情的存在。

    李世民将房玄龄、魏征、岑文本等人叫到承庆殿,一脸怒气地骂道:

    “岑文本,打井的事情朕都说了快三十天了,为什么关中的百姓还不知道打一口井可得赏钱二十贯?你们中书省是怎么办事的?”

    岑文本拱手回道:“臣也查过了,不光百姓不知道,县里也不知道,公文刚下到各州!”

    李世民气愤地说道:“朕亲自交办的事情,公文却在各官署间转了三十天才下到州里?等转到县里,岂不是都道秋后了?那打出来的井还有什么用?”

    岑文本等人不敢再说话,低着头。

    就这样,中书省林林总总的撤职几十个臃肿的官员和部门,将其下放至各州县内。

    李世民随后又召集大臣商议实际应对旱情。

    如果各级官吏肯下力气,动员关中百姓每十户人家打井一口,拨款五万贯组织百姓修建引泾渭河水灌溉工事,再将南方急调粮食过来,仅仅只能解决二十万人的口粮度过难关。

    而关中却有近三十五万人口受灾!

    那么如何解决这剩下的十几万人粮食呢?

    后来李世民在承庆殿案前踱步,下令道:“征粮!”

    那么问题来了,征粮,征谁的粮?

    关中大户、封王、地方豪绅和贵族的粮!

    李世民便让底下群臣推荐一个人负责征粮之事,朝廷给起便宜行势之权,三月之内征十五万石粮食,用粮食赈灾和奖励地方打井和修渠。

    底下众官员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回应,大家都知晓此事是得罪人的苦差,去这些个大户乡绅贵族和封王府上征粮?

    李世民望着底下众臣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人吭声,气出不打一处来道:

    “你们一个个参议政事的重臣第一项职责不是举荐人吗?平日里各个高居庙堂,拿着朝廷的俸禄,满口忠孝仁义,怎么到了为朕解忧的时候一个个都不吭声啦?

    这话刺激的诸臣很难受,但都心里明白这种差事举荐谁就是害谁,会引来其疯狂的报复。

    此时岑文本上前一步开口道:“臣举荐一人担当此职。”

    李世民问他举荐谁,岑文本吐出两个字:“蜀王。”

    ……

    当天下午,散朝回府的岑文本就被李恪堵在了家门口,李恪一脸愤怒地问道:

    “岑文本,岑侍郎,你为何要推荐本王来干这个谁都不愿揽的差事?”

    岑文本一本正经地说道:“我是为国举贤,这事儿没有些胆魄的人是办不下来的,殿下英明果敢,是朝中最合适的人选!”

    “放屁,你当我不知道你那点小心思,没人愿意去接着差事,连举荐人都不敢,这是为何?你当本王傻子吗?”李恪骂道。

    “这倒是奇了,蜀王殿下您不是一直想寻一次出头的机会么,想压过魏王殿下和太子殿下吗?我这是成全你啊!”岑文本不愠不火地说道。

    “你少来,大唐立都长安十几载,功臣勋戚遍布关中,要征关中大户之粮,就根本绕不开这些封王贵族。

    如果本王行事谨慎只图自保,根本征不来几石粮食;如果动了真格,那就一定成为众矢之的。你真是把本王往火坑里推啊!”

    李恪斜着眼睛瞅着岑文本说道。

    岑文本冷冷地说道:“随殿下怎么想,在下中书侍郎,据实向皇上举才是我的职责。”

    这时一个下人过来对岑文本道:“老爷,魏王那边派人稍信,邀您午后去品茗论诗呢。”

    岑文本故意大声回道:“那我就直接去魏王府吧!”

    李恪闻言愈加愤怒,气愤地说道:“哼!投靠的真快啊,这又是一宗邀功的好事吧!”

    岑文本回过头来傲慢地说道:“投靠怎么了?邀功又如何?殿下既不是嫡出,又没有说什么真材实学,你凭什么在这里指手画脚?魏王的见识与谋略殿下你十年都赶不上,有这样的皇子才是社稷之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