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孔孟

加入书签


    接下来再一个却是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复活。

    儒家孔大老板复活了他们家的铁杆继承者,儒家老二亚圣孟轲。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和、已编入初教科书中,编入高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述仲尼之意,作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后世有学者提出“性向善”。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谈儒家必谈“孔孟”。孔子在“战国中晚期孔子的‘圣人’身份已确立”。而孔子逝后,“儒分八派”,如果视孔子为儒家第一代,那么,“孟子则在第五代。”

    孟子继承和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半身像。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展而来的。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为“亚圣“。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有一讽刺孟子的打油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自中唐的韩愈著,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一书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孟子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与、、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十一经书写刻石。和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