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清代的假币,宝友都没见过吧

加入书签


  以他的眼力,完全能看出这些铜币是大体到代的。

  可是根本分辨不出来这个东西的真假,连忙询问宁帆是怎么看出来这个筒子钱是假的。

  宁帆眼神落下,盯着筒子钱,信息完全浮现。

  【清代铜币筒子钱,内有大量康熙通宝、顺治通宝,掺杂少量宋代通宝。经人工腐蚀做旧深埋处理,表层铜锈没有沁入,铜币连接处碎土过多。品相不佳。】

  宁帆看完东西,放下东西淡淡开口。

  “铜钱中间的土太多了,锈面也是后面发出来的。”

  “蓝锈浮在铜币表面,没有吃进去,一看就知道是拿散钱拼出来的。”

  “这一筒,别人开过了,没好货。”

  说完放到一边再也不看第二眼。

  给摊主的理由则是换了说法。

  “没眼缘,手感也不行,再换一个。”

  摊主也很配合,重新选了一卷递给宁帆。

  “那兄弟你看看这一筒怎么样?”

  “正经的北坑货,板正条亮,一看就知道里面有好东西。”

  “说不定里面藏着几枚雍正通宝呢?”

  “两三枚可就回本了!别的就跟白送的一样。”

  “到时候品相完整,直接凑出一套小五帝钱的话,我这边直接两万五跟您回收了!”

  “怎么样?”

  不得不说,摊主这话还是很有煽动力的,一说回本,二说现场收,这要是换了一般人真的顶不住。

  可惜,宁帆只是淡笑着,抓起铜币微微掂量两下,继续放下。

  “重量不对,东西年代是清代的,可是这重量明显比清代的铜币轻了两三成。”

  “这……也正常吧?”

  宝友们不懂这个有什么问题,纷纷疑惑道。

  “这么多年使用下来也有磨损吧?”

  “而且放在地下生锈的各种……应该少了重量也不奇怪。”

  “不!宁大师说的没错,这就很奇怪了!”

  宁帆还没说什么,直播间内,唐奇胜就出现做起科普。

  “老铜流传下来,重量是会发生变化,可是少了两三成这就是问题。”

  “就算是损耗也不可能有这么多,只有一个解释。”

  “这批铜币是当时的假钱!”

  唐奇胜说完,推推眼镜,神色笃定。

  宝友们都傻了。

  “清代就有假币了?”

  “这……古代还能造假的?”

  唐奇胜看着评论摇头道。

  “你们啊,想的太简单了些!”

  “自古以来,都有人逐利,只要利润足够,连盐铁都敢参与,铸造假币又有什么的。”

  “至少还比之前两个更加的隐蔽一些。”

  “宝友们听着这话都嘴角抽搐不知道说什么。”

  还是有人实在好奇询问。

  “唐教授,现代造假币就是印钞,那古代这个铜币怎么作假呢?”

  “难道不会亏么?”

  这问题说出来,不少宝友也纷纷跟上。

  他们也在好奇这个问题。

  铜币就是用铜铸造的,这真币和假币都是一样的,造假币还有什么意义。

  “天真!”

  唐奇胜叹气道。

  “古人为了造假,想到的手段可不比你们少。”

  “铜币都是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了别的金属铸造的,重量根据含铜量会有区别。”

  “《清实录》记载,顺治初年所定的钱质成分比列为铜七铅三,每枚铜币重一钱二分。”

  “但是铜用量少,铜钱的价值就会高于铜,不法之人就会用铜私铸造铜币。”

  “顺治十四年,私铸铜币现象严重,铜币的重量又调整为一钱四分。”

  “这时候,铸币的铜就比铜币的价值还高了,私铸铜钱的人没了,又有了另一群人。”

  “他们开始融化铜币来卖铜块。”

  “此后这种钱贵铸币,钱便宜就铸铜的方式持续了近百年。”

  “一直到乾隆五年,终于通过改变铜钱的材质,让铜钱无法进行二次铸造,才算是减少了大规模的铸币的事情。”

  “这也就有了现在宁大师手里这种铜钱。”

  “在单个的重量上减轻一些,不用戥子称量根本发现不了。”

  “可是古代谁都不可能用戥子去称铜钱,这种方法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用原来的八百铜钱铸造出一千枚铜钱。”

  “里外折算下来净赚两百文铜钱,虽然看似不多,可是产量上去,长久看下来绝对不是小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